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自然保护地 > 自然保护区

安徽无为:着力推进生态修复 绿化美化江豚栖息地

2024-02-21   来源:安徽省林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长江江豚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无为段是江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无为市林业局立足部门职责,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为抓手,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江豚栖息地涉林、涉湿工作,着力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和沿江湿地生态修复,江豚保护、江豚栖息地修复效果显著。

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问题整改。2019年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划转至林业主管部门后,无为市林业局全面完成各级生态环境督察、绿盾遥感反馈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完成了保护区滩涂水产养殖问题整改,拆除了约7200亩水产养殖,目前实施退养休耕,市政府按500元/亩每年给予补助。完成了五洲生态园问题整改,拆除了原五洲生态园内的人工设施并进行生态修复。完成了夹江水泥路问题整改,利用长江夹江枯水期,拆除了五洲、太白渡口既有的两条水泥路,同时在水泥路原位修建架设了连续梁桥,满足淡水豚类游动需要。完成了保护区内30余个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工作,拆除了保护区内26个船厂、码头、沙站并进行了复绿;取缔了5个沿江取水口并新建自来水长江水源工程,实现集中供水;新造两艘电动渡船代替原有柴油渡船,实现零排放、低噪音运营。完成了西河凤凰颈新站临时围堰拆除和生态修复工作。所有生态环境问题均有效整改。

开展长江岸线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沿江湿地生态修复。有序推进沿江生态环境和江豚栖息地修复,完成姚沟五洲生态园复绿,完成高沟沿江原船厂及沙站复绿750亩。持续推进创建岸线建新绿,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荒滩地开展整地造林,扩大造林空间,累计完成林地天窗、荒滩荒地植绿补绿3000亩;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后,沿江各镇经营主体和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加大水毁林补植补造力度,选择杨树、柳树等耐水湿树种栽植,累计实施长江岸线补植补造约5000余亩。实施退渔还湿,累计完成沿江滩涂地养殖7200亩退养还湿。持续推进矿山治理,完成矿山复绿32公顷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不断夯实工作力量。2023年,无为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无为市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各镇及部门职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自然保护地管理和江豚保护工作。成立自然保护区无为管护站,编制3人,各属地镇安排专人负责保护工作,各村(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巡查。制定日常管护、问题整改销号、联合巡查、整改“回头看”等多项管理制度,推动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

近年来,无为市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完成全覆盖整改销号,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长江江豚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较2017年科考数量增加约237头,江豚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下一步,无为市林业局将以自然保护地管理为抓手,全覆盖开展已整改问题回头看,持续推进长江滩涂退渔还湿,见缝插绿开展长江岸线建新绿,不断绿化美化长江江豚栖息地,为保护江豚贡献林业力量。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