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自然教育

自然博物馆与自然教育

2023-08-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自然教育是指通过亲近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欣赏自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来了解自然规律,并将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承给后代,这可以算是自然教育的萌芽。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自然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发展。在一些国家,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校教育、野外考察、自然博物馆参观等。博物馆自然教育是通过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自然教育的一种形式,一般以展示和解释自然标本和模型、模拟自然环境和呈现自然现象等方式来激发观众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与传统自然教育相比,博物馆自然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博物馆自然教育以博物馆展品为主要内容,展品精挑细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博物馆展品精心展陈,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便于观众全方位观察,更容易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第三,博物馆自然教育背后有科研力量支撑,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鉴于这些特点,博物馆自然教育成为自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自然教育可以为传统自然教育启蒙,也可以作为传统自然教育的“脚手架”,更可以成为传统自然教育的“高阶班”。总之,博物馆自然教育与传统自然教育相辅相成,成为提升公众自然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国内多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以下以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和大连自然博物馆4个博物馆为例,为大家作简要介绍。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中,高源(右)为观众讲解古生物知识

  国家自然博物馆之“自然说”

  “自然说”教育活动是由国家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团队策划实施的针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专题活动。

  该活动突出“以自然放松的状态 轻松开心地说”的主旨,增加了很多与受众互动交流的设计,摒弃了之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讲解方式。活动引导受众说出自己关于自然的想法及在自然中的发现。突出受众是活动参与主体、讲解员仅发挥主导作用的理念,把话语权交给每一位受众。

  “自然说”不仅有“轻松自然说”的意思,还有“大自然在说”的意思。活动选择分享的内容都是大自然中最新的发现,最能与公众产生共鸣的内容。例如《最强大脑》《动物建筑师》《探秘金刚之谜》《植物大反攻》《恐龙足迹的秘密》等内容。项目组还原创设计研发了专属教具,以便在活动时能更直观生动地解决问题。

  “自然说”活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自然里说。尽量选在户外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好大自然生物。把传统的室内博物馆教育和户外自然教育结合起来。

  活动自2015年发起,已经积累实践了10多个主题。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自然说”也没有受到影响,从线下与观众面对面的方式,改为线上传播。该项目线上线下参与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

重庆博物馆室外观察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之“我的自然百宝箱”

  “我的自然百宝箱”教育品牌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全龄段公众发起的,以“走进自然、发现自然、记录自然”为主要参与方式的品牌活动。活动自2016年发起,以物种多样性调查为出发点,以“线上与线下联动、科学与文化融合、鼓励公众及社会各界参与”为特色,旨在唤起公众内心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向往,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文化、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该项目线上线下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

  项目基于“公民参与科学”的理念,以物种多样性调查的科研项目为基础,搭建集音频录制、智能识别、随手拍摄、物种信息上传于一体的“听见万物”小程序作为数据收集和资源整合平台,在线邀请专家给公众答疑释惑,培养公众“观察、提问、猜想、实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对科学方法的认知。采用包括科普推文、教程视频、讲座、工作坊、科学调查、展览展示等多元的教育活动形式,鼓励公众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并记录自然;联合政府、行业博物馆、中小学校、科研院所、自然教育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汇聚成多角度多渠道的科普宣传力量,进而形成了以“科学传播+科学研究”并行的公众参与科学的新模式。

观察岩石

  重庆自然博物馆之“遇见自然,行走科普”

  “遇见自然,行走科普”自然教育品牌项目是重庆自然博物馆依托已建成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探索出的博物馆研学游教育教学新模式。项目推出的“多维课堂”,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适用于中小学生的系统科学课,该项目共计开展《化石小猎人》《飞羽寻踪》《缙云识草记》《一带一路——寻龙记》等活动305场,举办专家及主题科普讲座20余场次,馆校共建10余家,科普巡展20场,活动受众10万余人,广受好评。

  “遇见自然,行走科普”自然教育品牌项目以“基础展陈+特色线路+课程提升”的自然教学教育模式,将博物馆内科普课堂与实践探究紧密结合,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多维度的集科学性、教育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有趣、有温度、有意义的校外课堂。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广袤的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为青少年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大连自然博物馆之“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博物馆以丰富而特别的形式收获不一样的经验和回忆,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自2010年开始,大连自然博物馆创新性推出了以“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为品牌的系列科普活动,利用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动植物方面雄厚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小植物学家兴趣班、百科竞答活动、灯谜竞猜、博物馆嘉年华、科普小庙会、“魅力草原”儿童盛装舞会、博物馆探宝夜、博物馆恐龙夜、鉴宝大会、恐龙蛋·诞恐龙舞林大会、自然寻宝记等400余场主题活动,指导孩子们进行各种DIY项目,如制作蝴蝶标本、植物叶脉书签、基因手链、手工香皂、化石涂色、翻制化石模型、压制徽章等趣味科学实验,上万名青少年因此受益。

  该项活动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使得博物馆成为社会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自然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博物馆之外,还有很多博物馆在自然教育领域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总体来讲,中国的博物馆自然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博物馆自然教育活动逐步增多,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向纵深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受众范围也逐步扩大,不仅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还包括更广泛的公众群体。

  同时,中国的博物馆自然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活动仍然注重传统的知识灌输,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的教育内容科学性不够严谨,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博物馆自然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还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对博物馆自然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等。

  展望未来,中国的博物馆自然教育将继续向着更加广泛、深入、科学、创新的方向发展。博物馆自然教育应注重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引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注重观众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提升观众认知自然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应拓展博物馆自然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自然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加强博物馆自然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元化教育资源的衔接,形成教育资源的互动和补充,提高博物馆自然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进自然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自然教育体系。(高源 文/图)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