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队伍参加观鸟竞赛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位于深圳和香港两地之间的深圳湾,由深圳一侧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湾公园以及香港一侧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环绕。
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通道是全球九大迁飞通道中最繁忙的迁飞通道,每年有5000多万只迁徙水鸟利用该通道迁徙。深圳湾正好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中点,是水鸟迁徙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
田穗兴,20余年间身背望远镜,用双脚丈量着这片海湾。他有许多身份标签:福田中学生物教师、深圳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鸟类监测调查员、生态摄影师……
最令田穗兴自豪的是他在2021年获得了“深圳自然大使”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囊括了前述所有标签的工作内容,也包含着他对自然的爱,是他将热爱转化为使命的体现。
鸟类是湿地故事的讲述者
田穗兴很早就参与了深圳的鸟类监测工作,与自然结缘因鸟而起,特别是对被誉为深圳湾“明星鸟”的黑脸琵鹭,田穗兴更有别样感情。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深圳湾是黑脸琵鹭全球重要越冬地之一。
从1994年起,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由香港观鸟会统筹进行,最初只记录到300只左右,黑脸琵鹭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07年11月,田穗兴在深圳湾附近拍摄到一只环志编号为“K74”的黑脸琵鹭。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只黑脸琵鹭是当年在韩国繁殖并佩戴环志的。
田穗兴的照片成为编号“K74”的黑脸琵鹭环志后第一次有记录的观测,“能为黑脸琵鹭越冬和迁徙的研究提供一些环志信息资料,是我的荣幸。”田穗兴感慨地说。
田穗兴介绍,每年10月起黑脸琵鹭等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就会到达深圳湾过冬。黑脸琵鹭和其他迁徙水鸟一样,种群数量高度依赖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迁徙候鸟冬季在越冬地安全过冬,维持其种群数量,是来年种群数量增长的前提条件。为了给黑脸琵鹭等众多水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圳不仅在城市腹地建立了全国最小的国家级保护区,而且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策略,对保护区内的鱼塘进行适合水鸟觅食、栖息的环境改造。
从事鸟类观测和调查10余年,田穗兴敏感地观察到了鸟类活动细微的变化。从2014年5月1日深圳湾海域设置禁渔区开始,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大大降低;咸淡水交叠的深圳湾红树林,滋养着种类繁多的鱼、虾、蟹等水鸟喜爱的食物,广阔的湿地为它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等便利条件,这确实是吸引候鸟年年到访的根本原因。
2022年全球黑脸琵鹭调查工作,在全球共设置了150个监测点,深圳观鸟协会负责深圳地区5个监测点的调查工作。监测数据表明,全球黑脸琵鹭总数继2019年突破4000只、2021年突破5000只后,2022年突破了6000只,其中后海湾(深圳湾)数据增长9.8%(包括深圳和中国香港两地)达到369只。
田穗兴说,黑脸琵鹭越冬栖息环境的改善是数量增长的原因之一。鸟类讲述自然生态故事的背后,需要自然保护工作者深入进行科学研究,挖掘监测数据反映的情况,不断调整保护策略和方法。
让自然走近中小学生
作为教师的田穗兴,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课堂,将对鸟类和自然的喜爱分享给更多的学生。
回溯20多年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地开展学习。
田穗兴认为,这是在学生中推广自然理念和知识的契机。2002年他以观鸟作为切入点,为任职的福田中学开设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校本课程。
他的课程内容从深圳的鸟类扩展到深圳的红树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教会学生们利用望远镜等工具进行观测、记录,认识不同的鸟类;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深入红树林湿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
田穗兴说,学生在野外研习中发现问题,做一些研究性学习和课题,与保护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然保护意识。
2007年,田穗兴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深圳中心公园鸟类初探》,获得了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通过鸟类这一湿地精灵,学生们逐渐理解了湿地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鸟类的家园,而且加深了对家乡深圳历史、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因此规划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田穗兴说,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因此,在福田中学内,田穗兴不局限于为本班同学教授自然课程,还利用爱鸟周、世界候鸟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时间节点,以及学校科技节、学科周等一切机会,以讲座、展览等形式面向全校进行自然教育。
看到了自己班级学生的变化之后,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从自然中获益,作为深圳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田穗兴协同观鸟协会成功地将观鸟竞赛引入福田区青少年科技节,成为各个学校竞相参加的“爆款”活动。
2021年的观鸟竞赛,仅深圳湾为比赛场地就吸引了45支中小学生队伍。田穗兴说:“自然充满着无限可能,观鸟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孩子和自然,让学生在观鸟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联结,感受自然的美好,不断汲取自然的力量。”
把热爱变成使命
2014年开始,深圳出现了第一批设在保护区和公园里的自然学校。作为滨海湿地型城市,观鸟课程是这些自然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深圳“鸟圈”,田穗兴是有口皆碑的一本“行走的观鸟教科书”。
“深圳有记录的野生鸟类共405种,我拍到了近400种。”田穗兴自然地被自然学校聘任为志愿者观鸟导师,开始向成年人传授自己的观鸟本领。与培养学生不同,除了学习听音辨鸟和通过飞行姿态辨识鸟种,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解说员也是培训的重要内容,田穗兴将自己的观鸟经验和教师经验倾囊而授。他说:“独木难成林。自然需要更多的‘翻译官’,将它的精彩展示给公众。”
除此之外,参与鸟类普查及环境监测、建立深圳野鸟基本资料库是田穗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自2004年以来,田穗兴利用监测工作便利拍摄到野生鸟类超1000种。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被收录在《中国鸟类图鉴》《中国鸟类图志》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等书籍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圳自然学校的展厅、宣传手册和培训资料里。
田穗兴说:“一张好的图片或者一段有意思的视频,是一种有效的视觉刺激,特别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对自然的向往。”每当在展厅中看到访客驻足鸟类照片墙前议论纷纷,田穗兴的心中总是特别欣慰。
借助田穗兴的镜头,公众能感受生动而真实的鸟类世界,也能够通过对鸟类将城市与自然、人类与鸟儿密切地联系起来,引发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内心共鸣。
“一开始观鸟只是个人兴趣,在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也好,培养更多环保志愿者也好,拍摄照片和视频也好,随着拍摄记录越来越多,面向的群体越来越多,‘深圳自然大使’的称号,更像是帮助我践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田穗兴说,“深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或缺的空间基础,我将借助自然的感召力唤醒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之与深圳的自然相映生辉。”(魏秧子 核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