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中国林科院研究揭开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之谜

2024-10-21   来源:中国林科院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民间认为,海南长臂猿是终生不会下地的,甚至有“海南长臂猿一旦脚接触地面,就会腹泻而亡”的传说。真是如此吗?为揭开海南长臂猿是否有下地行为之谜,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长臂猿C群活动区域进行了为期3年的连续专项监测,并进一步研究海南长臂猿个体活动行为及移动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会由于雨林林冠层不连续而出现下地活动行为。

2021年5月30日16时12分,中国林科院远程智能监测系统首次记录到海南长臂猿有下地行为。在3年的连续监测中,仅发现海南长臂猿C群下地行为7次,包括5次人工跟踪记录和2次红外相机拍摄。其中,主动下地行为(玩耍和觅食以及其他有目的的下地行为,或在移动中由于森林植被的不连续性和片段化的下地行为)5次、被动下地行为(由于意外情况下地等非主动行为)2次。涉及的海南长臂猿个体包括成年雄猿、亚成年雄猿和3只未成年个体,没有记录到有雌猿下地行为。记录的5次海南长臂猿主动下地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极短时长的臀部接触地面、玩耍时在地面快速奔跑和在地面缓慢行走;2次海南长臂猿被动下地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亚成体雄猿被驱赶跌落至地面和青年失手跌落至地面。

海南长臂猿上肢发育良好,倾向于在树冠层活动,它们日常活动通常都在离地面5米以上的范围内活动,其地面活动可能使其暴露于更多的威胁因素。本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的下地行为更多地发生在玩耍期间,记录到其在地面进食行为,未发现觅食及休息等行为。据报道,雌性西黑冠长臂猿可以下到地面休息,但本研究监测中没有发现海南长臂猿雌猿具有相似行为。海南长臂猿在活动受限的情况下,会短暂下地通过障碍——个体由下坡向上坡移动过程中,由于雨林树冠层不连续,可能不得不接触到地面的区域。

本研究不仅初步探讨了海南长臂猿下地活动的可能性和原因,完善了对于海南长臂猿移动模式的探索,更新了海南长臂猿行为谱,为其扩散和廊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划出了其可能有下地行为的区域,提出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巡护的保护策略,对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有效保护和恢复增长提供了支持与指导。

研究成果以《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为题,于2024年9月发表于《兽类学报》期刊。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学科组李萍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海南长臂猿新繁殖单元生态学长期监测及其伞护成效评估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李萍)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