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中国实践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2024-10-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湿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等野生动物繁衍、越冬、迁徙、停歇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以来,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黄河口新生湿地 丁洪安摄

湿地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体系。目前,我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湿地力量。

中国湿地保护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工作正式迈入法治化轨道。同年11月5日—13日,以“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这也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首次承办该大会。作为大会主席国,中方在会上推动通过凝聚各方共识的《武汉宣言》《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这些文件明确了未来战略计划与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聚焦湿地保护修复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方面的作用。《武汉宣言》号召全世界各方一致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这些行动彰显了中国推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成为与会各方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解。

红树林保护行动促进全球湿地保护国际合作。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出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3年6月开展的行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南方五省区已累计营造红树林4656公顷、修复红树林4752公顷,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2023年,中国加快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各项筹建工作,参加并促成《湿地公约》第6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中国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完成中心国内报批程序。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成为独立运行、非营利的政府间国际机构,面向公约缔约方和其他有红树林分布的非缔约方国家开放,通过知识共享、技术合作、宣传教育和试点项目等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全球合作。

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得到进一步治理。互花米草防治是中国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的长期性工作,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近年来,中国开展专项行动,安排中央财政互花米草补助资金,不断加大互花米草防治力度。国家林草局组织编制《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技术指南》《互米花草监测技术指南》,启动“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完成全国互花米草调查,印发《全国互花米草调查报告》,建立互花米草分布基础数据库,并据此全面推动各省开展年度除治任务落图工作。当前,福建、山东、辽宁、海南等省已完成全域范围内互花米草清除工作,全面转入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

面向未来,中国将持之以恒肩负起大国责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推进湿地保护事业,推动世界湿地保护事业发展,全方位守护好“地球之肾”,为全球人民谋生态福祉,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果叮咚)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