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这么多“宝贝”现身北京
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丁香叶忍冬、槭叶铁线莲、木贼麻黄、野生榔榆、黄胸鹀、低斑蜻、震旦鸦雀......众多野生动植物,纷纷在北京现身,北京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天堂,也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采访中众多专家表示,众多珍稀动植物在北京陆续现身,是北京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有力证明,这也是北京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北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低斑蜻现身北京!
低斑蜻是一种体型中等、翅具色斑的蜻科动物,多生活于低海拔的河湖湿地环境,其身体通常呈现黄褐色至黑褐色,翅膀的基部、中部和端部都具有明显的色斑。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却鲜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低斑蜻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并在2023年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的濒危级别比大熊猫还高,为何低斑蜻会如此稀缺呢?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物种划分为9个等级,分别为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低斑蜻就是极危(CR)级。判断一个物种被列入的标准,其一,种群数量和变化,物种的个体数量是否稀少,以及在过去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是否有显著减少。其二,种群分布和占有面积,物种的分布范围是否狭窄,占有面积是否有限,以及种群是否存在严重的分割或脆弱性。其三,繁殖能力和成熟个体数量,物种的繁殖能力是否低下,成熟个体数量是否稀少。其四,灭绝风险,物种是否面临高灭绝风险,例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野外灭绝的概率是否较高。所以,能列入的都会遵从一套严格的标准。
6月20日,水生态健康检测团队进行水生昆虫调查时,在北京海淀区上庄水库沿岸发现低斑蜻。这个发现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为何低斑蜻会现身北京呢?
这得益于北京近些年来始终积极推动全域森林城市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持续进行了三年的水生态健康监测工作,其中上庄水库成为重点监测的区域之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和不断地努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恢复和改善,从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地。
北京发现多种珍稀动物,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发展
“天气炽热,当我无意中注意到它时,它正欢快地在清澈的水中嬉戏,用力地抖动身体,将水珠抛向空中,同时它那如同小扇子般的尾巴也在水中挥动,溅起一片水花。”资深拍鸟达人申德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谈及黄胸鹀时,语气中充满了惊喜。因为黄胸鹀出现的频率极低,尽管他曾经拍摄过众多鸟类,但黄胸鹀仅仅在他镜头下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5月10日和5月18日,而且这两次相遇都是在圆明园。
黄胸鹀,别称禾花雀,属于鹀科的一种小型鸟类。它们的体型娇小,体长大约在14厘米至15厘米之间。它们的虹膜呈现出深邃的褐色,嘴巴呈黑褐色,脚部则是暗棕色。由于其数量的稀少,黄胸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们很难有机会一睹其风采。因此,当鸟友在圆明园发现黄胸鹀的踪迹后,申德明立刻前往那里,满怀期待地去寻找这个珍贵的拍摄机会。
黄胸鹀现身北京,与北京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湿地、湖泊等自然环境的保护,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与此同时,在2024年3月,观鸟爱好者在北京密云小漕村拍摄到了大鸨与丹顶鹤“结伴而行”的场景。大鸨是鸨形目鸨科鸨属的鸟类。大鸨身上背着至少3个“最”,第一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它们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能有10公斤;第二个,它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雄鸟体重能达10公斤,而雌鸟比雄鸟相比要小得多,平均体重只有3.5公斤,但就这体重也绝对是鸟中“巨无霸”了;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大鸨,一种典型的草原鸟类,偏爱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半荒漠地区。它们习惯以群体的形式活动,彼此相伴。在奔跑方面,大鸨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速度之快甚至能超越骏马。它们既以野草为食,又能捕食甲虫等多种昆虫,为草原的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大草原上真正的守护者。
2023年3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合作,围绕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自然教育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其中密云水库流域鸟类栖息地优化的研究和示范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项目示范地位于密云区太师屯镇小漕村农田,紧邻密云水库,长期种植玉米,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中转站,每年都会迎来大批候鸟迁徙过境、停歇和越冬。北京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迁徙候鸟营造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为众多候鸟保驾护航,所以它们才会应邀而来。
生态家底不断增厚
随着生物种类日益丰富,生态资源的储备不断增加,加之对野生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的生态环境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据专家介绍,北京市北部有燕山山脉、西部有太行余脉,东南部土地肥沃,永定河等五大水系蜿蜒其间。悠久的地质历史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均为北京市野生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科研人员陆续发现了北京无喙兰、尖帽草、铁木等新物种和北京市新记录植物,总计约20种。2017年,北京无喙兰是当时在对北京另一珍稀兰花——山西杓兰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时,在延庆山区意外发现的这个珍稀兰花物种。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北京命名的兰科植物,它对生存条件要求严苛,在传粉、种子萌发等繁育环节需要多重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繁衍生息。
2020年,京津冀地区种群规模最大的珍贵用材树种——铁木种群在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现身。该区域发现的铁木多达50余株,半数以上胸径超过20厘米,最粗的胸径约50厘米,树高最高达18米。此前,相关专家在2014年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深山中发现了疑似铁木个体,2016年发现6株铁木幼树;2018年在河北雾灵山发现铁木约20株,这次是首次发现的京津冀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个体数量最多的铁木种群。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铁木木材较坚硬,淡黄灰色,有光泽,是制作家具及建筑材料的佳木良材。
除了无喙兰和铁木以外,还有许多如百花山葡萄、丁香叶忍冬、木贼麻黄等珍稀植物纷纷出现在北京。
1984年,百花山葡萄首次在野外被发现,由于环境变化,其数量不断减少。仅在109国道旁发现一株,之后在2016年,科研人员在百花山的青枣架沟又发现一株。2017年,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努力,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存活的2株苗木,第一次开花、结果,丰富了对百花山葡萄形态特征的认知。2020年在管护者近10年的精心保护下,门头沟百花山葡萄野生植株首次开花挂果。保护区工作人员表示:“能开花结果意味着植株的生命力增强了,葡萄长势正在向好发展。”
2024年1月18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发布的采购意向显示,其将开展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升项目,包括完成百花山葡萄的基因组测序以及指纹图谱建立,对原生地土壤群落进行分析,完善扩繁体系,扩大种群数量,完成引种回归等工作。
在这些珍稀物种中,丁香叶忍冬作为我国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丁香叶忍冬是一种落叶灌木,属于忍冬科忍冬属,每年5月至6月开花,7月果熟。这种植物在我国见于河北、北京山西等地。2022年,这一物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
据了解,北京目前仅存三处丁香叶忍冬分布点位。在门头沟区清水镇一处山脊的崖壁上,有我国丁香叶忍冬最大的实生群落,现场初步统计超过100株,最高的植株有1米多。同样的分布地点还有位于延庆区的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怀柔区的箭扣长城区域,但个体数量较少。
北京市的野生植物种群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2024年6月,药用植物木贼麻黄种群在松山保护区内的松山与玉渡山交界处崭露头角,为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的种群。这个种群所在的分布点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共计有600余株,堪称本市迄今为止记录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分布群。据记者获悉,这并非木贼麻黄首次在北京现身。2024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沐先运教授在门头沟区发现木贼麻黄野生活体,门头沟区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拥有三种麻黄属(木贼麻黄、草麻黄和单子麻黄)野生植物的生态大区。
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成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开展绿化已经大半个世纪。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见成效,北京市正逐步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据2023年年底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在绿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城市绿地2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北京建成了国家森林城市。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建成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22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50处。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北京完成“留白增绿”186公顷,“战略留白”临时绿化40公顷,实施“揭网见绿”1180公顷。绿隔地区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全市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20万吨,这些变化使得北京市的居民受益匪浅,最为显著的是,天空变得更加湛蓝,水域更加碧绿,鸟类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植被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已完成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平原地区拥有东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部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南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万亩以上森林湿地40个、千亩以上绿色板块498处,基本形成“一屏、三带、九廊、多片区”的生态空间格局。2012年以来,全市增绿面积超160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相当于挤出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平原用于造林和恢复湿地。全市森林覆盖率比巴黎、东京、莫斯科还要高。2024年北京将继续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4.95%。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引来众多珍稀动植物这只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而北京正在从绿起来、美起来转向“活起来”!
记者从园林绿化局获悉,全新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已经正式发布,据名录显示,北京市收录的野生动物种类已经从608种跃升至612种,其中鸟类种群的增长尤为显著。新增的四种鸟类分别为黑冠鹃隼、鹊鸲、红头长尾山雀和中杜鹃,至此,北京市的野生鸟类种类总数达到了519种,这一数字无疑是对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最好证明。同时,北京记录在册的维管束植物208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维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北京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生态保护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包括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名录的发布,还涉及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修复。这些举措旨在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北京市在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方面的重要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的参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中,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参与各种生态保护活动,如野生动物救助、环保宣传、义务植树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珍稀动植物的不断涌现,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馈赠,更是对北京市政府及广大市民长期以来坚持绿色发展的最好回馈。保护动植物,是大家对美好家园的保护,它们的出现是检验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未来,北京仍将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实施山区森林近自然经营,更好发挥森林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作用,积极推动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绿城、花城融合,持续推进“一绿”城市公园环和“二绿”郊野公园环建设,实施城市彩化三年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