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一只浑身布满黑褐色圆形斑纹、体形硕大的野生华北豹迈着沉稳的步伐,两眼如炬,十分机警。
镜头外,山西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金岗库林场技术员刘瑞军,正紧盯着辖区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华北豹身影,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介绍,目前山西华北豹种群数量已位居全国首位。
刘瑞军告诉记者,华北豹作为我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等8个省份。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华北豹不仅在山西“安居”,更在这里实现了“乐居”。
“家族”成员不断增多
作为山西省四大旗舰物种,华北豹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今年5月,布设在山西和顺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一只三年两次产崽、喜欢“遛娃”的豹妈妈。经过动物保护志愿者的梳理,此前,该地红外相机还曾捕捉到豹妈妈“父母”的身影。这也意味着华北豹“祖孙三代”都在此地繁衍生息。
华北豹为何安家山西?一个地方有华北豹说明什么?
“华北豹是领地意识极强的物种,一只雄性华北豹的领地可能要超过100平方公里。”山西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裔飞告诉记者,山西拥有“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高山大川、密林丛生等条件不仅为华北豹提供了大面积的藏身之所,还提供了水源以及狍子、野猪等适宜的猎物,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也正是华北豹能够在山西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裔飞说,作为我国独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亚种,华北豹扮演着调节猎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也标志着该地拥有完整、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构筑舒适栖息地
时间回到20世纪后半叶。当时,因为人类活动增多、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华北豹数量急剧下降,曾一度难觅踪迹。为了让华北豹种群得到恢复,山西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森林覆盖率只有2.4%,经过几十年植树造林,如今山西森林覆盖率已超20%。森林面积的持续扩大为华北豹提供了宜居家园,其种群也随着林地的增长而扩散壮大。”在王裔飞看来,山西多年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促进了华北豹种群的自我维护和发展。
不仅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陆续组建了9大林局,并逐步形成“林局、林场、保护站、管护员”四级管护模式。这使山西最精华的森林资源、最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山西,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成效被纳入林长制考核,全省护林员兼任野生动物保护巡护员。目前,全省46个自然保护区,有12个是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王裔飞说。
对于华北豹来说,一块良好的栖息地不仅需要足够的植被覆盖,还需要完整的食物链。为确保华北豹种群“吃喝不愁”,山西印发实施了《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年)》,明确将推进以华北豹为伞护种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猎物种群恢复、饮水点建设、生态廊道连通等工程,最终建立华北豹自然保护地网络,持续提升以华北豹为伞护种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
山西还将对华北豹、原麝、褐马鸡、黑鹳、大鸨、猎隼、灰鹤、大天鹅等开展专项调查监测,全面加强旗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监测工作。
科技织密保护网
2021年至2023年,山西组织完成了华北豹种群和栖息地资源专项调查。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向明主动申请参与。在这次调查中,杨向明对华北豹在山西的生存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杨向明回忆,这次调查在山西省抽取了35个华北豹关键分布区域,抽样区域达5704平方公里,布设自动相机2413台、有效监测点位1820个,抽样强度高达21.7%。
今年,山西选取12个重点区域,对华北豹开展重点监测。除了采用布设红外相机和走样线人工记录足迹等传统监测方式外,今年的调查还新增了基因监测和卫星跟踪两种方法。
所谓基因监测就是通过粪便、毛发分析华北豹基因,结合斑纹比对,为华北豹建立身份档案。而卫星跟踪就是通过给救护放归个体佩戴项圈的方式取得数据,分析华北豹的活动轨迹,精准识别其迁徙通道和穿行障碍,为修建生态廊道提供决策依据。
杨向明介绍,华北豹的斑纹和人的指纹一样终身不变,比对斑纹可以确定华北豹个体身份。但是全省华北豹专项调查共收集影像数据46T,共有155万多条文件。如何高效处理这些数据?国家林草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姜广顺和团队依托人工智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摸清华北豹在山西分布的情况。
数据表明,华北豹在山西已有48个稳定种群。山西省内共有9市有华北豹分布,华北豹分布版图不断扩增。“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多个华北豹核心保育区,并拍到了华北豹带领幼崽活动等珍贵影像数据。”王裔飞说,接下来,山西将依托正在建设的全省野保数据系统,精准识别华北豹生物廊道,科学研判华北豹生存繁衍的各项环境因子和受威胁状况,为高质量保护华北豹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逐步让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