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走进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寻踪野外扬子鳄

2024-09-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爬行动物。每年6月扬子鳄进入繁殖期,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营巢产卵,鳄卵依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幼鳄一般在8月底到9月初出壳。

扬子鳄幼鳄 洪小卫摄

近日,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扬子鳄幼鳄陆续破壳而出。9月3日,笔者跟随保护区南陵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进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长乐村的扬子鳄核心栖息地,寻找扬子鳄幼鳄的身影,感受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成效。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芜湖、宣城两市,涉及南陵、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等5个县,总面积18565公顷,由8个片区组成,南陵长乐核心栖息地是保护区的6块核心栖息地之一。进入前,生态巡护员张晟提醒道:“我们需要徒步进去,越到深处,越要保持安静,以防吓跑扬子鳄。”

草丛齐腰高,隐约能看到脚下有路。“草丛有助于扬子鳄隐藏,这些小路都是我们日常巡护踩出来的。”南陵保护管理站站长章燕介绍。

走了10多分钟、踏过一大片草丛后,张晟在一处水塘边停了下来,并示意大家放慢脚步,不要出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不远处有一处扬子鳄窝巢,窝里的蛋壳已经破了。再看向距离窝巢一米多的水塘,几个有着黑黄相间花纹的小脑袋探出水面,这就是扬子鳄幼鳄。

“长乐片区目前发现了9窝鳄卵,第一窝鳄卵是8月27日孵化出来的。”章燕介绍,一旦发现鳄卵,他们会对窝巢内鳄卵数量、受精情况进行判断,记录窝巢位置坐标、窝巢大小等数据,并采集影像资料。如果野外环境良好,便不人为介入,让鳄卵就地自然孵化。

章燕小心地把蛋壳收集起来,说要带一些回去研究,为下一步科研提供数据支撑。随后,她又调整了一下架在水塘边的红外相机的拍摄角度,以便观察幼鳄在水里的活动情况。

“这几条幼鳄还没有开始进食,活动区域就这一片水塘,母鳄也不会离开很远。”章燕介绍,野外状态下,幼鳄跟随母鳄生活。幼鳄出生约20天内,营养来源于体内剩余卵黄,约20天后开始进食,主要以浮游生物、虾、蛙类等为主。

“今年,保护区野外共发现鳄卵39窝900余枚,是2023年的2倍多,创历史新高。”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级调研员孙四清介绍,野外鳄卵平均孵化率约为65%,幼鳄在前1至3年内的存活率不高,能存活长大的扬子鳄仅占10%。

鳄卵孵化过程中,保护区会使用红外相机、温湿度仪进行监测,尽量不人为干扰。如果遇到雨水过多、白蚁侵蚀等不可抗拒因素,工作人员会将鳄卵送至保护区的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人工孵化。

今年,繁殖研究中心也传来好消息,目前已顺利人工孵化幼鳄1440余条,为常态化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提供了大量优质种群个体。

目前,安徽首个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5年计划已经完成。从2003年开展实验性放归到近几年开展规模化放归,保护区至今已累计开展放归活动20次、放归扬子鳄1818条。依据2024年5月的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结果估算,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约1400条,相较2018年估算的210—250条,增长600%。其中,观测到的扬子鳄幼体、亚成体数量也逐年增多。

此外,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还得益于2019年保护区对6块共计263公顷的扬子鳄核心栖息地进行了生态修复。

如今,扬子鳄保护已进入全新阶段。“保护区将聚焦现有野外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不断夯实野外种群复壮的基础。”孙四清介绍,保护区将继续健全监管体系,强化区域网格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影响,给野外扬子鳄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此外,随着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完成、保护区核心区内永久基本农田的退出,保护区将依托现有栖息地进一步进行生态修复,扩大野外种群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根据扬子鳄的分布情况构建生态廊道,增加相邻种群之间的交流机会。(陈燕飞 胡苗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