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近一年发现新物种48个!广西物种为何频繁“上新”?

2024-07-26   来源:广西国际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近年来,广西物种频繁“上新”,不少民众关注背后的“推手”。专家表示,这是常年积累、技术进步、资金人才持续投入带来的喜人变化。

  “收集标本是发现新物种的第一步,需要日积月累地打好基础。”受访学者表示,近年来,广西“道路村村通”“5G信息高速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标本压制、保存技术的完善,不仅让科研工作者能更便捷地进入山野,也让广西各个科研院所的标本数量高速增长。

  以1935年建馆的广西植物标本馆为例,目前该馆已收藏了55万份植物标本,馆藏标本年代最早的采集于1889年。近几年来,标本馆的标本以每年1万~2万份的数量在增长。

  DNA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在过去把形态、生理结构相近的物种笼统归为一类的基础上,又让同一物种可能细分出几个新物种。例如,被誉为“天才音乐家”的弹琴蛙,遍布华南地区,蛙声十分悦耳,但是,广西多地的弹琴蛙一度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

  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莫运明介绍,近十年来,广西科学家对分布在广西多地的弹琴蛙进行取样、比较、鉴定后,才发现这些弹琴蛙其实对应着湘琴蛙和雷山琴蛙2个新记录,以及桂北琴蛙、瑶琴蛙、广西琴蛙和十万大山琴蛙4个新种。

  资金持续投入,也是物种频繁“上新”的一个重要“推手”。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广西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大石围天坑—三门海天窗片区,发现了两栖爬行动物70多种,包括荔波睑虎、鹰氏壁虎等10多种本地区新记录物种或疑似新物种。

  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综合能力建设,支持重要湿地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也有望发现更多的新物种。2023年,全区统筹资金2.33亿元用于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本底调查、综合科考、评估论证等。

  莫运明对分类学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深有体会:“多年前,全区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能够做分类学研究,现在,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校,也组建了相关学科的实验室。”

  今年世界海洋日期间,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走进6所中小学,开展布氏鲸的专题科普讲座。“现在,科研部门把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作为工作重点,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新物种的发现和保护中。”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