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新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2023-10-16   来源:新疆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绿海锁黄沙,荒漠变绿洲。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新疆在沙漠前沿、沙漠—绿洲过渡带、绿洲外围构建起绿色生态屏障,使荒滩变果园、戈壁成绿洲,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242.8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疆,人与风沙的博弈从没有停歇。作为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荒漠化土地达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面积的64.18%;沙化土地74.68万平方公里,涉及90%的县(市、区),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4.86%。

  奇台县位于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采樵取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流沙每年以2.8米—3.5米的速度南移,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1998年,奇台县举全县之力拉开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序幕。每年春秋植树期间,奇台县都会组织上万人的植树大军开赴沙漠前沿播撒绿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奇台县在沙漠前沿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带与355万亩封育天然荒漠林组成的绿色屏障。

  57岁的奇台县西北湾牧场管护站站长腊哈特的家就在沙漠边上。“流沙不断向人住的地方移动,房屋被沙子埋住,最后只能搬家。”据腊哈特回忆,通过种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被,现在沙漠边缘已形成半固定沙丘,梭梭、红柳长得郁郁葱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走进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远远地就能看到“敢向沙漠要效益,誓向沙漠要绿洲”的巨大标语牌。这句标语,是且末县多年来防沙治沙的真实写照。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三面环沙,沙漠面积占全县行政面积的近40%。且末县围绕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环塔里木盆地治理等生态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不懈努力,在车尔臣河东岸的沙海中,打造了一条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7公里不等的生态长廊,为12.9万亩流动沙丘披上了绿装。

  2003年起,且末县利用沙漠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富民产业。目前,全县防风治沙林总面积约17万亩,梭梭林下肉苁蓉接种面积约10万亩,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防沙治沙发展新路。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为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国家、自治区政策项目支持,在沙漠前沿生态脆弱、人类活动少、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实施封禁,以自然恢复和工程固沙为主,阻止流沙前移;在沙漠—绿洲过渡带建设防风固沙灌草带,起到锁边固定作用;在绿洲外围建设以防风、固沙、减灾为主要目的的防风阻沙基干林带。通过长期不懈努力,新疆已构筑起从沙漠前沿到绿洲外围之间的三级防护体系。

  截至目前,新疆累计设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保护面积5393平方公里,沙封区周边沙化蔓延有所缓解、风蚀量和起沙量明显降低,部分流动沙漠表面形成了结皮,特别是北疆沙封区内天然植被恢复显著。新疆各地还以自然保护地为依托,保护沙化土地,共设立国家沙漠公园27处,数量居全国之首,保护沙漠面积1919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国家在新疆设立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且末县、奇台县、麦盖提县5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总结推广沙区工程防护、植被恢复、经营型防护、绿洲—沙漠过渡带防风固沙等适合新疆的实用技术模式。

  黄沙退去,绿色重现,新疆防沙治沙建设正围绕生态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科学布局防沙治沙、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加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完善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项项举措正在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新疆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250万亩,进一步推动重点地区林草植被增加,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