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巴彦淖尔防沙治沙有哪些做法?

2023-08-30   来源:巴彦淖尔林业和草原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8月26-27日,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在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了解了全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情况,现场观摩了临河区、磴口县防沙治沙项目区。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阴山以南,河套平原地区,下设班禅、哈达、马场地、新胜四个分场。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属干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区。

  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有效治理了流沙对农田、村庄的危害,实现绿进沙退,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湖泊面积由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现在的65%,防护控制面积达到58.5万亩。下一步,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华林场时的殷殷嘱托,总结防沙治沙经验,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按照实现一个目标,配合组建两大院站,完善三项机制,打造六大基地,落实八项举措,实施N项工程,努力将新华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林场。

  临河区隆强沙窝治理


  隆强沙窝是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2个作业区之一,总面积4979亩。2023年8月初,在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林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隆强沙窝作业区分扦插苗和种子撒播两种方式种植羊草1520亩,建设羊草示范基地,拓展沙地治理及沙草产业新模式。

  临河区在隆强沙窝吹响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首战号角。今年秋冬季将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华林场场部周边3000亩沙地进行全覆盖治理。

  临河区东兴村农田防护林建设


  临河区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较为典型的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

  临河区农田防护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二是在国省干道、县道、乡道、村道两侧栽植防护林,实现五级道路林网化。三是在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两侧栽植防护林,实现五级渠道林网化。

  临河区农田防护林主要推行“渠林路”模式,把树种到渠和路中间,不胁地,彻底改变了过去“有路就有树、有渠就有树、条条毛渠都种树”的传统种植方式,有效解决了林农矛盾以及树木和农作物争水争肥的问题,消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目前,临河区农田防护林控制率达到93.8%,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河套农田新格局。

  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境内沙漠面积426.9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届磴口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矢志不移向沙漠进军,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下一步,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磴口模式”,打造“防沙治沙+系统治理”“防沙治沙+光伏产业”“防沙治沙+有机奶业”“防沙治沙+特色有机农业”“防沙治沙+全域旅游”样板。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


  近年来,磴口县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绿色清洁能源,实施光伏+生态治理,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

  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12米、抬高板前高度1.8米、板后4米左右,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在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的同时,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先后引进国电投、大唐、国龙等12家企业,建成光伏装机容量77万千瓦、面积近2.3万亩,完成光伏板间种植梭梭、四翅滨藜、柠条等生态治理0.54万亩。目前在建光伏装机容量99万千瓦,占地面积近3万亩,同步进行生态治理。

  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产业治沙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进入乌兰布和沙漠开展沙漠治理,是一家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产业治沙企业,公司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仓储物流、互联网营销等全产业链新模式。

  2003年以来,公司流转集体沙荒地2.8万亩,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通过机械平整,精选健壮梭梭苗木,采用密植宽行(株距0.5米,行距5米)规范化造林模式,栽植梭梭1.5万亩,营造樟子松、文冠果、杨树等农田防护林近10万株,综合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了中药材肉苁蓉荒漠化治理沙产业示范基地,在乌兰布和沙漠形成一片绿洲。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