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全国林草生物灾害治理步入新阶段

2023-08-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林草生物灾害治理是林草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国土绿化成果的关键举措,对筑牢林草生物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这为新时代强化林草生物灾害治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国家林草局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保障民生福祉的高度,稳步提升林草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扎实推进林草生物灾害治理进入新阶段。

  强化顶层设计

  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制度、机制和技术上全面发力,统筹推动林草生物灾害治理各项工作。

  强化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顶层设计。将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推动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重大有害生物防治主体责任。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建设规划(2017—2025年)》。积极推进资金项目一体化管理,推动将有害生物防治纳入“三北”工程建设全过程。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工作思路和“突出重点、力求全面、分类管理、简化高效、保持连续”的原则,制定《主要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优化重塑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体系。

  坚持战略坚定、战役有力、战术灵活,全力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在战略层面,出台《关于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病疫情的指导意见》,明确“全面控制、逐步压缩、重点拔除”的防控思路,提出“预防为先、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防控理念。在战术层面,遵循分区分级管理、科学精准施策的工作原则,准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精准制定防控措施,实施五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5年),2次修订印发《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疫情防控思路更加明晰,工作重心更加突出。在战役层面,聚焦疫情防控关键环节,全链条强化工作举措,开展疫情精准监测、疫源封锁管控、除治质量提升、健康森林保护4项行动。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法治建设。在《动物防疫法》修订中,首次全链条、全覆盖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林草部门科学、规范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涉及体系建设、监测预警、信息网络直报、检验检疫、无害化处理等11项条款,全方位强化野生动物监测防控在国家动物防疫大局中的法律地位。制定《病死陆生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野生动物检疫办法》,野生动物监测防控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林草生物安全工作实现稳步开局。成立国家林草局生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工作目标,明确重点工作任务,统筹推进林草领域生物安全工作。编制《林业和草原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案(2023—2030年)》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来物种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全国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起草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红火蚁等15种林草生态系统重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手册,初步构建起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布局,建设了100个国家级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实现常态化监测预警。

  强化防控举措

  注重发挥制度机制管根本、管基础、管长远的作用,研究出台一批务实管用“长牙齿”的硬举措,着力抓住林草生物灾害治理的“牛鼻子”。

  用好用活林长制通报。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每年以《林长制简报》向省级总林长通报防控情况,推动地方压实防控责任。2021年,以《林长制简报》向19个发生省份一对一通报防控情况,向12个未发生省份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函》。2022年,继续以《林长制简报》通报防控情况,省级林长高度重视,先后作出批示、开展林长巡林,安排部署防控工作。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合住建部、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协调联动机制。外防输入,协调推动海关总署对标国内管控标准,2021年底发布公告,对从7个松材线虫病发生国家进口松木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内防扩散,指导各地常态化开展检疫执法,2022年发现跨省疫木案件114起;公安部连续2年组织开展“昆仑”专项行动,指导全国公安机关侦办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相关刑事案件,立案侦办“8·30”系列案件。与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护松2023”打击涉松材线虫病疫木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组织开展疫源管控和疫木流失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并实施跨省林草植物检疫案件闭环管理制度,严厉追踪打击疫木违法违规采伐加工利用行为。

  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聚焦保障重点生态区域生态安全,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建立蒙辽吉黑、皖浙赣环黄山、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机制和以京津冀为主体、辐射全部发生省份的美国白蛾联防联控机制,明确防控目标任务,统筹防控资源要素,凝聚合力重点攻坚。

  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监测。依托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整合物种迁徙迁移规律、国外疫情实时动态、主动监测数据、疫情病原检测等数据,建立了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及时召开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专题趋势研判会和年度趋势会商会,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短期和中长期野生动物疫情发生趋势,及时向受威胁区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指导潜在风险地区开展紧急监测和风险应对。

  强化支撑保障

  聚焦主责主业,突出问题导向,加大科技创新,强化体系建设,努力夯实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基础。

  增加防控资金投入。中央财政通过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资金,支持地方开展防治工作。2022年,中央财政防治补助资金从10亿元增加到12.5亿元,重点支持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从2亿元增加到2.5亿元,主要用于提升重点地区防控能力。“十四五”以来,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累计投入9.30亿元。

  加大关键防控技术攻关力度。国家林草局和科技部先后启动了“松材线虫病防控揭榜挂帅”项目。2021年在重点专项中启动实施“松材线虫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2022年在重点专项中启动实施“防护林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项目。启动“松材线虫基因库”建设,开展遗传地理分化格局研究。开展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模式验证、落叶松感染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疫情风险评估等研究。

  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体系日渐完善,已建成34109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点,其中国家级测报点1000个,省、市、县级监测点33109个,现有专(兼)职测报人员79857人。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正破局起步,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在草原有害生物常发区、危害严重区、重要生态区等区域筹建布设300个国家级监测预报站点,目前已建成16个鼠害监测站,正在筹建30个草原蝗虫监测站。在野生动物重要集中分布区,建成以720个国家级监测站为主体、1200个省(市、县)级监测站为补充,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完成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国家级监测站布局,遴选并初步建设了第一批100个监测站。

  强化提质增效

  统筹抓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和其他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实施“一种一策”精准治理,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

  松材线虫病攻坚行动成效明显。首次实现疫区疫点数量净下降。2022年拔除36个县级疫区、276个乡镇疫点,分别净减少29个、261个。连续2年实现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双下降”。2022年发生面积2267.27万亩,同比下降11.94%;病死树数量1040.48万株,同比下降26.10%。重点区域防控成效显现。泰山连续3年实现无疫情,江西庐山、湖南张家界、辽宁抚顺、湖北三峡库区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实现“双下降”;陕西秦岭有6个县级疫区、45个乡镇疫点实现无疫情,病死树数量同比下降35.83%;黄山古树名松实施“一树一策”重点保护,风景区周边3个乡镇疫点被拔除。

  美国白蛾防控目标圆满完成。发生面积连续5年下降。2022年度发生面积1014.78万亩、同比下降7.49%,相比2017年发生高峰已连续5年下降,累计下降354.74万亩。扩散势头有所减缓,全年新增3个县级疫情发生区,均处于长江沿岸,新增数量为10年以来新低,扩散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危害程度整体减轻,轻度发生面积占比达97.58%,全年未发生舆情和重大灾情,共有22个县级疫区实现无疫情,局地疫情反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草原鼠虫害治理效果明显。“十四五”以来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4.14亿亩,超额完成《“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年均防治约1.4亿亩”任务,挽回鲜草损失12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6亿多元。2021年、2022年全国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别为9.02%和8.64%,均低于成灾率控制指标。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