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卡拉麦里的普氏野马

2023-08-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新疆名山众多,南有巍巍昆仑,中有莽莽天山,北有峻美挺拔的阿尔泰山。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东部,延伸着一片广袤的戈壁或荒漠——卡拉麦里山,其实称为“丘陵”可能更恰当,因为这里到处是低矮的山群。

  卡拉麦里山以酥油草、针茅、梭梭、红柳等荒漠植被为主,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植被群落充分反映了该区域典型的准噶尔盆地荒漠景观。然而,这里是西部荒漠动物生活的乐园,拥有成群的蒙古野驴、盘羊、鹅喉羚等珍贵的有蹄类野生动物,有狼、猞猁、兔狲等食肉动物,有波斑鸨、大鸨、秃鹫、沙鸡等荒漠鸟类。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我国普氏野马最大的野化放归种群。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物种

  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为濒危级别。

  普氏野马原产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及中国和蒙古国交界的马鬃山一带的干旱荒草原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是家马的祖先,距今已有6000万年进化史,是比大熊猫(800万年进化史)历史还悠久的古老物种,也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野生马。

  普氏野马栖息在山地草原和荒漠区域,体型健硕,善于奔跑,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300公斤。忍耐饥渴能力较强,与家马最大的区别在于头部所占比例大,咀嚼肌非常发达,啃食能力亦强于家马,这与野外环境条件下防御天敌有关。鬃毛短而直立,每年脱换一次,有垂于颈部两侧的长鬃毛。毛色单一,并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夏季为浅棕色、冬季为红棕色,而家马的颜色多样,不随季节改变。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这是普氏野马最显著的特征。

  野马群一般由强壮的雄性野马为首领,结成5—20匹的野马群,游荡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每年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盗猎让普氏野马野外种群彻底消失

  100多年前,野马曾广泛存在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但是由于天灾,再加上人类恣意捕杀,都先后灭绝。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在乌克兰的原野以后,西方人以为世界上的野马已经绝迹。1870—1885年期间,沙俄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曾先后4次带队到新疆寻找野马,并于1878年在新疆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山一带,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野马种群。1881年,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根据发现者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名字,正式把准噶尔盆地上的野马定名为“普氏野马”。

  普尔热瓦斯基在我国准噶尔盆地把野马标本带回欧洲,让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震惊和惊喜,野马的悲剧命运就此开始。生性爱马的西方贵族对野马产生非常浓烈的兴趣,随即纷纷派人到准噶尔偷捕野马运回西方动物园,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记载最详细的一次是1890年,德国格林上尉从准噶尔掠去了近百匹野马幼驹,历尽8个月的长途跋涉,运到欧洲后仅存活28匹。

  由于大量捕猎,加之经济活动剧增,严重破坏了卡拉麦里山的草原和水源地,致使野马栖息地迅速缩小,野马数量急剧减少。1966年,匈牙利动物学家在中蒙边界极罕见地发现了一群8匹野马之后,再没有野马在野外活动的记载。

  卡拉麦里山成为普氏野马最初发现和最后的消失地。为了躲避人类的袭扰,普氏野马选择了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都没有让这个种群灭绝。蜂拥而至的各国盗猎者,却最终让野马的野外种群彻底消失。现今散布在世界上100个动物园和禁猎区中的600多匹野马,都是劫后余生的野马后裔。由于长期处于圈养环境中,野马的许多优良基因不断退化,性情开始变得温顺,丧失警觉、躁动和强健特性,繁殖能力也出现退化,遗传性疾病逐渐增多。

  我国成功野外放归普氏野马

  我国科学界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卡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进行考察,并配合进行航空调查,力求寻找到野马,都无果而终。那时候,新疆仍时常传出发现野马的消息,但经证实都是野驴而不是野马。

  1982年,林业部在准噶尔盆地设立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让野马回到故乡”逐步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1986年,我国分别从美国、德国、英国的动物园用藏野驴交换和引进了两批共18匹野马,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南部的吉木萨尔县建立了第一个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经过近15年人工饲养,野马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已经达200多匹,野马野放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0年5月,经动物专家和环境专家多次勘测,位于卡拉麦里保护区北部、距离野马繁殖中心200公里的乌伦古河南岸,背靠辽阔的戈壁无人区,沙漠中供野马生存的水源,梭梭、芦苇、针茅等植被丰富,为野马半放归、全放归提供了天然的环境,最终被确定为野马放归点。

  2001年8月,第一批流浪在异乡的27匹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北部进行了首次放归试验。放归的野马在保护区内经历严寒、饥饿、缺水、天敌等重重考验,逐渐适应了周围环境,于2003年5月在野外顺利产驹并成活。

  在卡拉麦里,普氏野马作为再引入物种,目前正在野化放归的过程当中,野外生存能力正在逐步加强。自然环境的严酷对野马生存造成不小的影响。多年来,卡拉麦里保护区冬季都有持续降雪和降温以及大风天气,冬季积雪厚重,而且坚硬,覆盖草原之后,野马只能刨雪觅草进食。因此,在冬季环境较为严苛的时间段,仍然需要人工补饲以维护野马种群的生存延续。(李佳 文/图)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