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为什么要开展人工育幼?
答:大熊猫一般一胎产1—2仔,也有极少数产3仔的情况。但是通常情况下雌性大熊猫只能哺育一只幼仔,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哺育。科研人员通过模仿大熊猫妈妈育幼环境、研制人工乳以及交换育幼等方式开展人工育幼工作,保证了大多数大熊猫幼仔的存活和正常生长发育。
167.为什么要提倡优生优育?
答:通过严格的血缘和遗传管理、避免近亲繁殖、让年龄较大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大熊猫不再参与繁殖、延长幼仔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以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圈养大熊猫的个体素质,保持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活力。
168.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饲养大熊猫的?
答:大熊猫作为自然界一种现存的早期生物,在我国的饲养历史非常悠久,据《史记》记载,轩辕黄帝驱貘、虎等兽与炎帝战于泉,表明当时已将圈养大熊猫用于战争。又据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载,西汉时,在现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的皇家上林苑动物狩猎场中就圈养有较多的大熊猫,这是世界上饲养大熊猫最早的记载。在唐朝时期,曾将两只活的大熊猫和70张毛皮送给当时的日本天武天皇,这是国外有大熊猫的最早记录。
1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工圈养的第一只大熊猫来自何处?
答:1953年1月17日,一只大熊猫幼体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镇白马沟被成功营救,成都动物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人工饲养大熊猫的机构,并为这只大熊猫起名为“大新”。
170.第一只人工圈养繁殖大熊猫幼仔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63年9月9日,大熊猫“明明”在北京动物园出生,成为圈养状态下繁殖的第一只大熊猫。
171.世界上第一对人工圈养大熊猫双胞胎抚育成活是什么时候?
答:1990年8月24日,成都动物园“庆庆”首次成功繁殖首例大熊猫双胞胎,取得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重大突破,因为出生在北京亚运会前夕,所以取名为“娅娅”“祥祥”,备受国内外关注。这对大熊猫双胞胎成功抚育成活是当时科研技术积累的结果,从此开创了大熊猫人工圈养繁育的新纪元。
172.圈养大熊猫的食物营养组成有哪些?
答:圈养的成年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肯定是竹子,约占食物总量的95%。人为提供的竹子种类,大熊猫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做到营养全面,必须投喂一些精料,以补充食物营养成分的不足。精料大多为植物性原料组成,比如小麦、大豆、玉米、大米、麦麸等。精料大概成分为蛋白质6%—17%、粗脂肪3%—4%、碳水化合物75%。另外,还要投喂一些水果和蔬菜。
173.竹子在投喂前需要冲洗吗?
答:从储存处取回的竹子,多少会受到污染,因此用洁净的自来水冲洗一遍即可投喂,不需要消毒。
174.每日给大熊猫投喂竹子的总量是如何控制的?
答:每日投喂竹子的总量要根据大熊猫的大小和食量而定,经测算,大熊猫食竹量大概为其体重的6%—15%,一般每只成年大熊猫每天需要准备2—3次投喂,包括夜间。
175.圈养大熊猫的活动场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活动场面积一般要求达300—500平方米,活动场四周隔离墙的绝对高度不低于2.8米,周边墙体光滑,不能有缝隙和突出点。如果考虑游客参观,可以下挖1.2米,上部用1.2米的光滑玻璃隔离大熊猫。在沟壑和隔离墙周边布设防逃匿电网,设置脉冲电压为700—1000伏或5000—10000伏,保持24小时通电,形成安全双保险。在白天或有人时,可以设为低压脉冲模式;夜间或警戒级别高时,可以调整为高压脉冲模式。
大熊猫活动场地的富化、丰容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活动场内最好有起伏,应种植5—10株冠幅较大的乔木,再配置一些灌木,地面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草坪覆盖。周边最好不砌高墙,避免影响空气流动。另外,要考虑给排水,活动场中央区域可用石材修建一个4—5平方米的水池,水从高处流下,水池可供大熊猫饮水和洗澡。活动场内排水要通畅,明暗沟结合,要考虑竹子残渣过滤网的设置,避免排水系统堵塞。
(节选自《大熊猫201问》,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