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美丽中国相册 > 小图区

林鸮:森林幽灵

2021-09-02   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长尾林鸮和乌林鸮都是泰加林的明星物种,它们是“森林幽灵”,神出鬼没,却用无形的威力“管理”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乌林鸮是大兴安岭的王牌鸟,它们喜欢独来独往,飞行迅速无声,以啮齿类和小型鸟类为食。

中国有6种林鸮,长尾林鸮和乌林鸮是分布最北的林鸮,相比其他林鸮,它们生活在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是泰加林的明星鸟种。

林鸮白天躲在树上休息,为了生存,它们进化出与树皮一样颜色的保护色。南方针叶林多树皮褐色的马尾松,所以南方生活的林鸮是褐色的,而北方落叶松林生活的乌林鸮和长尾林鸮,羽色与落叶松树皮一样,是斑驳的灰褐色。

密林隐士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隐秘生活在泰加林的密林中,警惕性非常高,林中穿梭来无影去无踪,悄无声息。在我的观鸟经历中,长尾林鸮是最难发现的林鸮,没有任何相处机会,每一次遇见都是匆匆一瞥。

我常望眼欲穿地搜索长尾林鸮的踪迹。

一只长尾林鸮正在落叶松树上休息。虽为猛禽,它们警惕性也极强,休息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睡非睡。稍有声响,立即响应。

2014年,我就到大兴安岭北部寻找乌林鸮和长尾林鸮。当时我以为它们都是林鸮,习性应该差不多,可现实是,我几次见到乌林鸮,却怎么都找不到长尾林鸮的身影。这时我才去关注它们的区别:乌林鸮不但体型大一些,还不太怕人,有时喜欢在森林的表层晒晒太阳,而长尾林鸮个头小,从难觅它的踪影这一点上更加增添了它的神秘性。

2016年,我在新疆阿勒泰意外邂逅了长尾林鸮一家。那是一只正在抚育幼鸟的长尾林鸮,只在黄昏入夜,幼鸟跳出树洞开始活动时,成鸟才出现在远处的大树上。寂静的森林里,它盯着孩子们,嘴巴下边面盘上的羽毛前后起伏着,我知道它在用一种我听不到的声音呼唤着孩子们。

几年来,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始终萦绕心头,终于,2020年深秋,阔别6年后,我再次来到大兴安岭北部,我心中默默祈祷,如能见到长尾林鸮就是莫大的幸运。苦苦寻觅3天,依然不见长尾林鸮的踪迹。第四天,我们一遍遍搜寻,终于看到一只猫头鹰出现在比公路还低的视野内,靠近河流,一堆杂乱的灌丛中。这堆灌丛简直乱出了天际,帅气的长尾林鸮站在那里瞬间被拉低了颜值,仿佛与灌丛融为一体了。

后面几天,我们开启了寻找长尾林鸮之旅,搜索到各种不同生境的长尾林鸮,只是与长尾林鸮相处的时间依然短暂,它呆呆地站在树上,然后忽然飞走,不然就是直接飞走。长尾林鸮在白天依然是醒着的,反应敏捷到让我怀疑它究竟是不是夜行性鸟类。12天与长尾林鸮都是匆匆一面之缘。就在来到乌尔旗汉的第十五天,我幸运地看到了落叶松林深处的一只熟睡的长尾林鸮,找了一个仅有的小孔,我端起相机就拍,它慢慢睁开眼睛看看我们,一会儿又闭上了眼睛,我们换了一个角度继续拍摄,它很安逸,没有要飞走的动机,它看着我们,我们看着它。

在森林中观察长尾林鸮时,我发现林鸮真的很神奇,它们站在落叶松、柳树等灰褐色的树上时,能与这些树木融为一体,当它们站在白桦、山杨等灰色的树上时,依然能与这些树融为一体,我不禁感叹这些猫头鹰真是躲藏大师,站着隐身,飞起来无声,难怪人们在寻找猫头鹰时都望眼欲穿!越是望眼欲穿,人们就越发喜爱它们,神秘感使得人类对它们的喜爱度暴增!

2020年,作者再访大兴安岭,经过多日苦苦搜寻,终于见到了神秘的长尾林鸮。它们飞行时悄无声息。

就在我将要告别大兴安岭的那个黄昏,我碰到一只一改往日高冷风的长尾林鸮站在森林道路旁的白桦树上,一眼就能看到它,它呆萌地望着我,仿佛在看一位老朋友,久久不离去。在这难忘的一天,我与长尾林鸮相处的时间比之前的15天都要长,感觉长尾林鸮变得亲切了许多,森林也亲切了许多。

乌林鸮:泰加林的明星猎手

乌林鸮是大兴安岭的王牌鸟,中国泰加林的森林留鸟,被誉为“森林幽灵”,它神出鬼没,上一秒还看不到踪影,下一秒就突然出现了。

内蒙古乌尔旗汉是在中国相对容易看到乌林鸮的地方,2014年10月,我在乌尔旗汉7天,看到2次乌林鸮,1次成鸟、1次亚成体,当时我近乎痴狂,每天都在望眼欲穿地寻找。2020年10月14日-28日,我再去内蒙古大兴安岭看乌林鸮,15天30多次看到它。

乌林鸮是所有猫头鹰中最绅士的大猫,圆形面盘由特殊羽毛组成,可呈270度转动,它的转动缓慢、均匀、绅士、耐人寻味。年龄越大的乌林鸮,越沉稳,头部转动越慢。

我注意到,乌林鸮的脚只在起飞前和刚起飞时才能露真容,蹲在大树上时脚永远缩在羽毛里面。它们有特殊异化的“转趾足”,两趾朝前,一趾朝后,还有一趾既能朝前也能朝后,这种特殊的结构利于捕捉并牢牢抓住猎物。

乌林鸮有极其敏锐的听觉,它们能收集猎物在干草中移动时发出的微弱声音,也能收集到猎物撞击雪层时产生的震动,用不对称的耳朵精确定位猎物的位置,然后从栖脚处一跃而下,它们甚至能捕猎雪层下60厘米的猎物。一只乌林鸮一年可以吃掉多达1800只啮齿动物。

我们白天遇到的乌林鸮,只有亚成鸟才会憨憨地待在树上继续睡觉,成鸟白天不轻易选择白桦树作为休息地,除了捕食,它们一般会短距离飞行,很少一动不动。

乌林鸮的脚只在起飞前和刚起飞时才能露真容,蹲在大树上时脚永远缩在羽毛里面。它们有特殊异化的“转趾足”,两趾朝前,一趾朝后,还有一趾既能朝前也能朝后,这种特殊的结构利于捕捉并牢牢抓住猎物。

乌林鸮是森林里的顶级掠食者,天敌很少。除了繁殖季,它们多是单只活动,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但有天傍晚,我在一处同时看到3只乌林鸮停在相距不远的树上。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没有“一山不容二猫”的戒律,它们相互照应而又相互独立,互不侵犯。我甚至还观察到一只乌林鸮有一天闯入长尾林鸮的领地,长尾林鸮只能不甘心地待在几百米远的树上观望。

太喜欢乌林鸮了,但我们毕竟不是同一物种,没办法实现真正的交流和互动。不过,相处时间长了,我知道乌林鸮是有灵性的,它们的生存能力也超强。

在乌尔旗汉的15天,我不厌其烦地寻找乌林鸮,与它们相见、相处,却始终没拍出一张有趣的照片,如两只乌林鸮同框、乌林鸮抓鼠、乌林鸮玩耍打架、乌林鸮迎面飞来且非常清晰的画面等,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能够相遇已经太不容易了,像我这样长途跋涉去观鸟本身就是一项很看运气的豪赌,每次外出都充满不确定性。(刘璐)

 (个人声明:长尾林和乌林的拍摄无任何诱拍)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