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美丽中国相册 > 务林人

杨善洲:心在人民利归国家

2021-06-0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我上山种树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图的是家乡变绿、百姓得利、国家受益。”杨善洲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100名“改革先锋榜”杰出贡献个人。去世8年的杨善洲名列其中,他和他的事迹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不进省城进大山

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没有选择去省城昆明安享晚年,而是一头扎进荒凉的大亮山植树造林。

大亮山位于4个乡镇的接合部,多年来的乱砍滥伐使其成为施甸县甚至是保山地区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上没有树,天旱时土地绝收,一遇雨则山洪暴发。大亮山周围10个村寨,村民靠种苞谷为生,“一人种3亩,3亩不够吃”。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杨善洲知道,要改变这一切,只能靠造林。他退休的第二天,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挂牌成立。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最初用树枝搭起的简易棚子,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大家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了7000块钱建起40间油毛毡房。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

房修好后,职工们动员杨善洲搬家,可杨善洲坚决不去,还反问别人:“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结果,新房分给新来的技术员,他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房里。

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用荆条编的,办公桌是用树枝架起的一条长木板,下雨时床褥经常被淋湿,一年四季都要烧火取暖。这样的油毛毡房,杨善洲一住就是9年多,落下了风湿和关节炎的毛病。

职工们心疼他,他却笑道:“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22年造林5.6万亩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方案,并成立了大亮山造林指挥部,确定要抢在五六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林场大面积造林,苗木紧缺,杨善洲便穿梭于德宏、芒市、昌宁、腾冲、龙陵等有苗木的州、县购苗。一次,他打听到龙陵有树苗,就赶到龙陵,到了龙陵树苗已经卖完了。听说昌宁可能有,他又赶到昌宁,那时已经是下午4点。买到树苗连夜赶回,车只能行到摆田,他叫上孙子连夜赶马驮苗上山,赶到大亮山时已经是凌晨三点。林场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爷孙俩都愣住了,杨善洲却长舒一口气,天亮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

为了省钱,杨善洲经常拎着塑料袋在大街上捡人们吃剩扔下的桃核、杏核。有人笑他:“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拣果核,多不光彩。”杨善洲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树苗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杨善洲总是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拿一把砍刀,与大家一起整地、育苗、植树……22年间,杨善洲带领林场职工,植树5.6万亩,林场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7%提高到了98.7%。林场还解决了8个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6个行政村的公路交通问题、4个行政村3000户的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

——心在人民利归国家

林子长起来,有人给杨善洲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200棵树,5万亩就是1000万棵,一棵树按30元计,就是3亿元。老伙计,你可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呀!”

杨善洲一笑:“我种树不为卖钱,只要我活着,我不会砍一棵树,我要将他们留给后人。”

2009年4月,杨善洲将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此时,林场的活立木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上大亮山,因为病重他喘得很厉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歇,抚摸着树,笑得无比灿烂。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因病告别人世。同年11月,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以后你们要是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吧。”如杨善洲生前所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林场油毛毡房前的雪松下,永远守望着大亮山。

——善洲精神永存

2011年5月26日,云南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农业厅和水利厅共同发起成立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这是云南第一个以英模名字成立的基金会。

7年来,基金会共募集物资及树苗折合人民币4500多万元,组织植树造林等活动81次,共计10万人次参加,完成造林绿化4.45万亩,“杨善洲纪念林”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

从2015开始,基金会连续4年申报并实施完成了森林火灾迹地生态恢复和社区发展示范项目、绿色发展与林农扶贫示范项目、林下种植草果和养殖士鸡扶贫等项目,引导山区群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4年,65岁的昆明市民柏琼和50多位退休老人第一次参加基金会组织的植树活动,到2018年,她已连续参加5年。

7年来,在善洲精神感召下,千万个柏琼参与到基金会组织的各类项目中。“杨善洲纪念林”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生根,“善洲精神”正以最朴实的方式种到广大党员、群众、孩子的心里。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