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1月7日报道 作为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十三五”期间,这一超级生态工程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不断释放,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综合效益彰显。“十三五”期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进一步修复,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据监测,退耕还林每年涵养水源385.23亿立方米、固土6.34亿吨、固碳0.49亿吨、释氧1.17亿吨、吸收污染物314.83万吨、滞尘4.76亿吨、防风固沙7.12亿吨,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8万亿元,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工程使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户均累计获得中央补助9000多元,并且新一轮58%的退耕还林发展了经济林,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规模持续扩大。国家林草局组织各地调查摸底并报国务院同意,先后核减17个省(区、市)3700万亩陡坡耕地基本农田、扩大11个省(区、市)贫困地区退耕规模2070万亩,使新一轮退耕总规模由4240万亩扩大到1亿多亩。2016-2020年,中央共投入1160亿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954.46万亩。特别是,全国97.6%的贫困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十三五”期间78%的任务安排在贫困地区,惠及27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精准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政策不断完善。根据多方反映存在的问题,国家林草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向国务院、全国人大领导报送调研报告,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国办两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专题研究,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2017年起,新一轮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前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从2018年起,将前一轮补助政策到期的生态林纳入森林抚育补助范围。
工作指导加强。汇总、分类、筛选近200个技术模式,出版《退耕还林工程典型技术模式》,免费发放给各工程县。在《中国绿色时报》开辟专栏,每年组织编写经济林发展年度报告,宣传推广各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成效。协调中宣部新闻局组织记者采访活动,系统宣传工程实施20年取得的显著成效。2018年向党中央报送《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况的报告》。2019年9月,在陕西延安召开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工程管理强化。制订下发退耕还林合同书范本,修订作业设计、档案管理、检查验收、群众举报办理等办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每年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加强检查督导和责任书执行情况通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组织开展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用数据说话,向人民报账,组织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并发布3个年度监测国家报告。
退耕还林还草让广大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退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