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祁连山深处的红崖子管护站内,51岁的李军正悉心整理着他的“老伙计”——一个边角已被磨破的帆布包。李军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华隆自然保护站红崖子资源管护站的站长。他包里的巡山日志已写满12本,每一页都承载着这位老护林员对这片山林的深情,记录着三十载岁月的风霜雨雪。

李军与同事正在巡检林木生长状况。张小燕摄
“老李,今天巡哪片?”年轻的护林员小张探头问道。
“药水脑那边得去看看,听说最近有雪豹出没。”李军一边回答,一边紧了紧鞋带。那双褪色的胶鞋,早已成为他最忠实的巡山伙伴,见证了他无数次踏遍山林的足迹。
30年前,他还是个青涩少年,跟随父辈的足迹第一次踏入这片山林。那时的祁连山,采矿的炮声此起彼伏,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的伤疤,刺眼而令人心痛。而今,站在山顶远眺,满目苍翠,云杉林在微风中起伏如绿色波涛,仿佛在诉说着重生的故事。
“记得2018年祁连山生态整治初期,我们整整40天没回家。”李军边走边回忆,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白天运土栽树,晚上蜷缩在临时帐篷里。冻土层硬得像铁块,一镐下去,虎口震得生疼。”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掌,那些深深浅浅的伤疤仿佛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执着。
巡山路上,李军的眼睛如同精密的扫描仪。突然,他蹲下身,轻轻拨开一丛灌木:“看,这是马麝的新鲜脚印。”顺着他指的方向,几个浅浅的蹄印延伸向密林深处。“去年冬天暴风雪那天,我们就是在这儿救了一头受伤的马麝。”说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接到火情警报后,他们顶着狂风大雪跋涉了5个多小时。排查完隐患返回时,一只马麝突然从雪地里跃出。“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李军的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在这片林子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红外相机经常能拍到雪豹呢!”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林间。李军从包里掏出老伴准备的青稞饼,细细品味着这份简单却珍贵的午餐。这块饼让他想起10年前动员牧民搬迁的情景。“德吉央宗阿妈当时死活不肯走,我就天天去她家帐篷,给她看生态破坏的照片,讲生态移民的政策。”他回忆道。后来老人搬到了县城,孙子上了民族学校,孙女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比在山上好多了。每当回想起这些变化,李军的心中便涌起一丝欣慰。
下午的巡山路更加陡峭崎岖。李军熟练地操作着巡护终端系统,这套“数字护林员”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尽管科技手段让工作更加便捷,但他依然坚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有些地方,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的眼睛和心。”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这片山林的深厚感情与责任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山峦。李军站在远山崖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思绪万千。他回忆起2000年深秋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接到线报称青海盗猎分子正偷运旱獭,他带领队员在盘山道上设卡拦截。当三轮车轰鸣声撕破寂静的夜幕,这个瘦小的身影毅然挺立路中,高举停车牌的手电光束划破黑暗。丧心病狂的司机突然加速冲卡,千钧一发之际,李军飞身跃上车斗。剧烈的颠簸将他甩落在地,车轮碾过左腿的瞬间,他仍嘶吼着指挥拦截。最终,16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获救,而他的左腿从此落下了每逢阴雨便刺骨疼痛的旧伤。
回到管护站,李军在日志上工整地记录:“今日巡护15公里,未发现异常。红崖子沟云杉幼苗长势良好,发现马麝活动踪迹……”合上厚厚的日志本,他靠在窗边。
窗外,祁连山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守护的眼睛。李军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他又将踏上那条走了30年的巡山路。这条路上,有他亲手栽下的树苗,有他救助过的动物足迹,也有他逝去的青春岁月。但每当看到山林里跳跃的生命,听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他就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山养人,人护山,这就是我们护林人的一辈子。”李军常说。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普通护林员不平凡的人生,也承载着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王毓霞 焦方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