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以来,全县未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火情同比下降30%,森林资源案事件同比下降50%。”河南省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日前对笔者说。这是淅川县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起“陆、水、空”三级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初见管护成效的缩影。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森林面积大,管护任务艰巨。
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全县构建“一长四员”(林长、护林员、技术员、警员、监督员)基层网格366个,设立林长公示牌318个,选聘护林员3200多名,将护林员防护任务划片定点、防护责任细化到人,建立管护台账,管护成效与工资挂钩。组建县乡两级护林专业队15支、村级护林队82支,在春节、灯节等重点时段,景区景点等入山重点区域设立值班卡点180多个,实施全天候监控,严查进山人员,严防火种进山。
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面积60多万亩,库周沿岸线长500多公里,以前常有不法分子开着快艇在库周乱砍滥伐,发现了也只能“干瞪眼”。
“现在我们购置了巡逻艇,建起丹江口库区水中林业管护网络,全天不间断巡逻,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打击。”淅川县库区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宇说。
针对管护区域面积大、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破坏森林资源等问题发现难的情况,淅川县借助科技手段实施管护,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购买了无人机,构建“空中”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无人机可控范围超过2平方公里,而且装有视频实时传输设备,周围的森林情况可以清楚地掌握。尤其是人难以到达的山沟、山顶,通过无人机监测,可以轻松地巡护到。只要有火情、森林病虫害和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发生,无人机就能够迅速为管护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淅川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天坤说。
淅川县还在重点林区建立起森林火警电子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林区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一旦发生森林火警,系统将自动报警、自动定位,为第一时间防火、扑火赢得时间。
淅川县探索“林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四长治林新模式,各级林长履职尽责抓林业,公检法共同参与其中,加大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等林业资源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涉林违法行为敢于碰硬、铁腕打击,对发现的各类线索,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形成强大震慑。(周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