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护山、育林、治水、整田……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北明珠”再生辉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的美誉。白洋淀湿地面积达54.9万亩,由14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淀泊组成,淀内沟壕纵横相连,芦荡、荷塘星罗棋布。
图片白洋淀碧波万顷。王大田摄
2019年以来,河北针对白洋淀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采用生态清淤、原位治理、生态修复和水系疏通等方式,通过百淀连通、清淤疏浚、退耕还淀,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景观打造相结合,促进白洋淀生态功能提升。
河北从以白洋淀为核心的外围区域入手,开展入淀河流治理、主要河流入淀口混合区综合整治,构建串联的蓝绿空间。实施退耕还淀,建设河口湿地,恢复白洋淀生态水位,扩增淀泊水面,形成白洋淀生态缓冲带。实施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府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孝义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有效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河北雄安新区将淀水林田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了淀区生态功能提升、入淀河流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生态空间建设、人居环境治理修复和新区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五大工程,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
同时,雄安新区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建设,通过增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连通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森林景观廊道重要节点,打造了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园。“千年秀林”中的每棵树都有一张“身份证”,并与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链接,实现了对苗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图片金秋白洋淀。刘红根摄
此外,河北持续开展衡水湖、南大港、曹妃甸、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完成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面积5.9万亩。2022年以来,围绕自然资源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生态问题,河北谋划实施了省级山水项目8个,总投资额7.1亿元,有效提升了全省生态系统质量。
“绿色奇迹”谱新篇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诉说着一代代人接续谱写的“绿色奇迹”。
在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开创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先河的基础上,新时代塞罕坝人向坡度大、石块多、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石质阳坡挺进,完成了石质山地全部绿化,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8.9%、92.2%。同时,多措并举抓防护,架设围栏、开挖管护沟795千米,筑起造林地块立体防护网,建成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百万亩林海。
同时,塞罕坝机械林场持续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抚育盲区清零行动,构建针阔混交、异龄复层、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图片俯瞰塞罕坝林场。李术凡摄
此外,河北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北方防沙带、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推进绿化攻坚。
废弃矿山展新颜
站在邯郸市丛台区紫山山顶眺望,湖水清澈、山峦叠翠,一片郁郁葱葱。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弃矿区。
2014年以来,邯郸市关停紫山区域小煤窑,整治工矿废弃地,修建紫山公园,栽植各类花草树木80余万株,增绿面积达6500多亩。同时,引入滏阳河水,在矿渣沟上修建了库容30万立方米的紫云湖水库,统筹实施了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
紫山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是河北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北先后投入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资金近100亿元,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330处。2022年以来,河北还实施了张家口首都“两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保定白洋淀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省级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12个。
图片丛台区紫山生态修复后风景如画。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力争到202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面积10万亩、海岸线30千米、滨海湿地面积4.8万亩。(作者:姜慧婕、王爽 供图:河北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