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湿地保护 > 湿地中国

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

2022-04-03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深圳福田红树林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张子博摄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只天鹅在水上飞翔。周广学摄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群。姚 毅摄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湿地公园的油菜花迎春绽放。严易程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今年是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清岸绿,鱼儿畅游,鸥鹭翔集,全国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认定29处国家重要湿地,建立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超过50%。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儿在这里安然栖居

“东经118.98781、北纬37.75219,有53只灰雁……”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岛河监测点,生态观测员吴立新正用望远镜观测并记录。

“快看,‘鸟浪’!”一旁的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边说边指向天空,只见密密麻麻的鸟儿时而高速俯冲,时而悠然盘旋。“这两个‘鸟浪’,每个至少有几千只鸟儿,前两天我还遇见上万只的‘鸟浪’咧。”吴立新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降低,局部区域海岸受侵蚀,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说。

芦苇倒映在湛蓝的水面上,鸟鸣啾啾,水天一色。绿头鸭、斑嘴鸥、罗纹鸭,有的成群在水面休憩,有的扑棱着翅膀紧贴水面疾飞……“那是繁殖岛,面积大约两平方公里。不管水位涨落,岛都淹不着,适合涉禽、游禽繁殖。”朱书玉说,像这样的繁殖岛,保护区已建了100多个。

在吴立新看来,建好繁殖岛相当于重建一条生物链,“大自然的事儿,就要按自然规律办。”

“水禽是标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反映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朱书玉说,保护区多措并举保护水禽,目前,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成立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

保护区还探索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据监测,近几年保护区内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积逐年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执法司法实现一体化,提高了生态执法威慑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曾经的“退海之地”,如今已是鸟类安然栖息之地。湿地深处,丹顶鹤飞舞盘旋,疣鼻天鹅甜蜜相依,凸显生态之美。

“疣鼻天鹅的故乡是欧洲和北非,2002年,我第一次在保护区发现它们,目前已有300多只在保护区‘定居’。”朱书玉相信,随着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鸟儿来这里安家落户。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越来越好

清晨,阳光穿透云雾,洒在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注滋口镇,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查队队员登上快艇,朝着湖心出发。

调查队队员们要去探查麋鹿种群的分布变化和生存状态。朝南行驶大约50分钟后,到达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这里湖汊纵横,洲滩广阔,芦苇浩荡。快艇靠岸后,5名调查队队员踏上洲滩,继续向西步行。

“洞庭湖涨水为湖,落水为洲。湖洲上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只能徒步前往监测点。”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大立说,调查队队员穿的都是适合在湿地行走的套鞋。

一路上,高大立时不时弯下腰来,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他惊喜地发现,苔草已萌芽,草芽尖尖,翠绿点点,这正是麋鹿最爱的美食。

12公里的路程,调查队队员跟着导航步行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监测点。这是一处两层楼高的房子,站在楼顶,使用高倍望远镜,周边方圆几公里的情景一览无余。

通过望远镜,调查队队员很快便发现了麋鹿留下的脚印,并在西面约1.5公里的地方,看到一个有40多头麋鹿的鹿群。有的麋鹿在觅食,有的在休息,还有的在奔跑嬉戏。

“我们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麋鹿野外调查。”高大立边说边记下这块区域的经纬度,雌鹿、雄鹿、幼鹿的具体数量等信息。这次调查为期3天,共监测到4个鹿群、116头麋鹿。

“这些数据能为今后的麋鹿保护和湿地修复提供详实依据。”高大立说,保护区根据麋鹿习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建设生境岛、隐蔽地,确保麋鹿种群安居。

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雁类、小天鹅等鸟类及麋鹿的追踪研究。同时,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保护区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宋玉成介绍,保护区监测收集东洞庭湖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数据及变化趋势,编制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发布。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候鸟欢歌,麋鹿奔跑,江豚欢跃……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久前,湖南省林业局组织了2021年至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据显示,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记录水鸟29.8万只,较上年增长1万只。今年1月,在洞庭湖监测到的麋鹿数量达到230余头,洞庭湖江豚数量持续增加,达到120多头。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焕发新生机

一大早,宋昌华出发巡林。

宋昌华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田站巡护队队长,他巡查的福田红树林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长约9公里、占地面积约368公顷。这里是深圳湾的一块原生森林湿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红树林中的栈道上,抬眼北望,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保护区内的红树林郁郁葱葱。

“你看,红树林像不像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宋昌华指着地图说。宋昌华与这片红树林结缘已有18年,几乎每天都会进林巡逻。作为守护红树林的“生态卫士”,他感到很自豪。

地处城市中心,这片原生湿地来之不易。保护区建于1984年,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加快,红树林一度面临考验。”曾任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王勇军回忆。1997年,国务院批复调整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将原来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留住了红树林湿地。此后,保护区还修建了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

福田红树林湿地包括基围、滩涂和红树林。基围为鸟类提供觅食和栖息地,滩涂上丰富的底栖动物是水鸟主要食物来源,保护区每年组织人工清除滩涂上的红树林幼苗,以保持足够面积的滩涂供鸟类觅食。从2010年开始,深圳市投入3亿元,用于修复红树林生态湿地、整治水环境等。

“那是以前村民养鱼的地方,现在是水鸟栖息地;这边原来是个球场,现在建成了生态公园……”宋昌华一边走一边介绍,“现在保护区里连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基本没有了。”

95后熊章静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保护区科研室工作。她说:“现在整个城市保护红树林的意识很强,湿地生态越来越好。”

去年6月,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实践典型案例。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每年为超过1000万人次提供游览和科教服务。

如今,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据统计,现有原生红树植物16种,其中本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植物达7种;记录鸟类约200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这里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候鸟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有约10万只迁徙候鸟在这里越冬或经停,是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的第二大越冬地。

湿地保护,任重道远。湿地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司长吴志民表示:“随着湿地保护法制定实施,我国湿地保护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越来越美丽的湿地,正润泽中国、惠及世界。(李红梅 侯琳良 王云娜 程远州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