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滨邻长江,紧临205国道,总面积约7575亩,其核心区域2.89平方公里为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2014年6月经安徽省林业局批准建设,成为安徽省芜湖市首个省级湿地公园。2020年12月17日,安徽省林业局对安徽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建设开展省级验收评估验收。确认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是一处集湖泊、湿地、科教、游览等优质资源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肾”和“天然氧吧”。
生态修复作“加法”,成就绿色生态之美
近年来,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纳入生态建设总体布局,致力于恢复和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加强野生动物资源及栖息地保护,完善了湿地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全面提升了沿湖湿地生态环境。
公园内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水土涵养、气候调节、环境净化、污染防治、调洪蓄涝、生态示范、康体休闲、招商引资、城市名片等方面的生态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凸显。
据2024年统计,湿地公园内共有野生动物28目47科113种,植物有39科87属116种。公园已成为皖南地区雁鸭类主要越冬地之一,且连续几年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迁徙栖息于此。
环境治理作“减法”,打造生态宜居面貌
自2014年6月,奎湖被批准试点建设安徽省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以来,南陵县统筹推进湿地资源、湿地环境、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共征迁房屋96户,征地1652.47亩,收回围湖养殖水面约6200亩,将奎湖划为禁猎(渔)区,一度分片无序养殖的局面大为改观。
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对周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整治,建设集中式处理设施6座、污水处理厂1座,采取资源化方式进行利用处理。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湖内投放180万尾草鱼、鳊鱼、鲢鱼、鳙鱼,构成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安全。
通过一系列治污措施,湿地公园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
绿色产业作“乘法”,开拓生态富民之路
自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南陵县按照“保护优先、顺应自然、简单梳理、恢复原生态”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水源涵养、水系疏浚、植被恢复、景观绿化、旅游服务、鸟类栖息地改良等生态恢复项目和旅游服务等工程,并借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不断改善和提升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条件。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打造立足湿地公园独特资源优势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以乡村旅游推动强村富民。
近年来,南陵县在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日益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深度挖掘湿地旅游资源,带动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田园综合体等业态发展,以景带村,努力打造一条集游、吃、住、购、学为一体的特色科普旅游线路。最大限度将湿地的‘绿水青山’变成村民们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湿地资源优势的转化与延伸。
属地南陵县许镇镇大力发展渔业产业,2022年4月,湿地公园周边8个村共同组建联合社,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游湖观赏、餐饮民宿、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休闲农文旅产业融合区。现有渔业相关经营主体10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用工300余人,带动近3万村民受益。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湿地公园依托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和市场辐射等优势,每年举办奎湖龙舟赛、环湖健步走、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2024年还举办了中国南陵“青铜杯”奎湖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年均接待游客超 40万人次,带动周边服务业收入300余万元。
制度创新作“除法”,凝聚环境监管之力
法律制度为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织就了“保护网”。南陵县坚持依法保护构建法治保障新格局。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县、镇、村联动,形成三级河湖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县级奎湖湖长,推动高标准防治水污染、高品质奎湖水生态、高质量管控水资源。成立安徽省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建立湿地公园巡护队,开展巡查执法工作,严厉打击私自开垦、湖内围网、非法猎捕等行为。
在2022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湿地公园举行奎湖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修复合作协议签约暨基地揭牌仪式,完善了生态环境司法、检察监督、执法、综合治理职能无缝衔接,推动恢复性司法理念落到实处,形成多元主体协作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新模式。
公园率先搭建“湿地公园智慧一体化管控平台”,推动湿地保护与管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为新时代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工作和科学管理提供智慧支撑。目前,平台接入的128组282个智能监控设备(含红外热成像设备2台),可覆盖湿地面积505公顷,对湿地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通过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奎湖省级湿地公园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成为了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安徽省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的生态蝶变,是南陵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坚持自然力和生产力融合赋能,构建生态共融共生、生态价值循环转化、生态治理转化、生态监管服务、生态数字化装备产业链的“两力”共进、“五链”转化的有力展现。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