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湿地保护 > 地方动态

浙江玉环:保护湿地生境 守护候鸟迁飞

2024-12-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风起,芦苇随风飘荡,鸟儿迎风起舞。这里是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加油站”、水鸟的天堂。

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玉环漩门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飞通道重要的中转站。近年来,玉环市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凝心聚力开展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修复湿地生境、救护受伤候鸟、加强科普宣教,全力守护候鸟迁飞。

修复湿地生境 提供理想栖息场所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小岛星罗棋布。岛上芦苇茂盛,栽种着墨西哥落羽杉、乌桕、水杉等耐盐碱的树种。岛边围着一截又一截的松木桩,水面上,亦有排排松木桩竖立。

2009年开始,漩门湾湿地公园对早年围垦蓄淡工程遗留下靠近海堤大坝的破碎生境进行系统修复,营造了上百个小岛、半岛,修复面积约1300亩。此后,又对保育区陆地化、退化的水鸟栖息地进行修复,修复面积1200亩,极大改善了候鸟越冬的觅食、栖息生境条件。

“我们打造的这些小岛主要是为鸟类栖息所准备。这些树体长大了可以固定小岛,岛边的松木桩可以防止小岛周边坍塌下去。”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科科长吕华介绍。

基于鸟类各有差异的生活习性,栖息地的打造也有相应的关怀。“我们分不同的区块打造鸟类栖息地,不同的生境适合不同的鸟类栖息。像涉禽类,需要打造光滩和浅滩。前面还有一个‘野鸭部落’的景点,专门人工设置了松木桩,它们站在上面休息的同时可以观察到水里的生物。”吕华说。

这些栖息地的修复保护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由2010年的125种增加到2024年4月份的3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

救护受伤候鸟 为迁飞保驾护航

在小岛葱郁的树丛中,掩映着不少铁丝网搭建的笼舍,那是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救护站。

候鸟迁飞路途遥远,常有意外。为给迁飞候鸟护航,玉环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鸟类救护流程,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就是救护的最后一站。

据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科副科长陈严雪介绍,当接到受伤鸟类警情时,玉环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到现场探查,若遇受伤鸟类,则送至动物诊所进行治疗,救治之后送至湿地公园的救护站进行放飞前的康复训练。

“救治的时候关在小笼子里面,鸟基本上不飞了,翅膀扇不了。这边空间比较大,就可以让它进行野放前的适应性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就相当于一个康复的疗养院。”陈严雪说。

据陈严雪回忆,鸟类救护站从2018年建设至今已救护放飞70—80只鸟。

不仅如此,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小岛上,还建设布置了40个鸟类监测点,观测保护迁飞候鸟。而对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区域,湿地公园专门安装了高清监测设施,对其进行观测与保护。“我们从2022年第一次发现黄嘴白鹭在这里繁殖之后,就先后在这个区域专门安装了5套高清监测设施。”吕华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逐步完善救护机制,包括其他监测站点的设立、巡护人员专业救护知识的增强,以及救护笼舍的提升。”陈严雪说。

加强科普宣教 营造全社会爱鸟护鸟氛围

在漩门湾湿地科普馆,鸟是重要的主角之一。

在科普馆的入口,即摆放着用于拍照打卡的摆件,上面是漫画版黑脸琵鹭等候鸟形象。进入湿地科普馆,随处可见鸟类标本和相关科普资料。

更为生动的是,在近科普馆出口处的侧边墙上的显示屏上,呈现的是漩门湾湿地鸟类栖息地的实时监测画面,参观者摇动、旋转摇杆手柄,即可进行监测方向的调整和画面的缩放。

“这样可以让公众直观地看到栖息地里的鸟,增加了互动性,让公众可以自己动手调节监控画面,对照着鸟去认知、去寻找。”陈严雪说。

除此之外,为引导市民自觉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增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爱鸟护鸟氛围,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还会在每年的4月份组织爱鸟周、科普进校园等科普宣教活动。

“2024年4月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漩门湾湿地观鸟赛,邀请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记录了215种鸟类。此外还开展了图片展、科普馆里宣教课堂等活动。”陈严雪介绍。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鸟类的科普宣教,在科普馆增加互动装置、标本陈列,开设爱鸟护鸟课程,增强全社会爱鸟护鸟意识。”陈严雪说。李圣薇 柯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