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湿地

全国湿地展播|香港:红树林遍布湿地

2022-11-03   来源:国家林草局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东侧,北部与深圳接壤,东、南部濒临南海。陆地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650平方千米。境内除了香港岛和大屿山两个大型的岛屿外,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261个。

米埔内后海湾湿地面积约1500公顷,记录有鸟类440种,占全港鸟类种数约3/4,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中途停息地和越冬地。(欧梓键 摄)

香港海岸线长约1180千米,其中九龙半岛及新界的海岸线长约460千米,香港岛、大屿山及众多离岛的海岸线长约720千米。香港滨海湿地生境种类多样,包括泥滩、石滩、沙滩、岩岸、红树林、海草床等,红树林是香港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全港大约有60片红树林,记录有8种真红树,总面积超过510公顷,主要分布于西贡、新界东北、吐露港等地。香港记录有5种海草,数量较为稀少,零星分布于咸田、荔枝窝、䃟头、上白泥等地。喜盐草分布范围较广,见于香港东面及西面多个地方,川蔓藻最为稀有。

川蔓藻(文贤继 摄)

米埔基围内的红树林(文贤继 摄)

根据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统计,香港有6600多公顷内陆湿地,主要集中在新界西北部。当中包括水塘、鱼塘、沼泽、人工排水道、河溪及湿田。香港缺乏天然湖泊。从1863年开始,人工修建了15个传统的水塘及在海边围海修建了2个水库,总库容为5.86亿立方米,用作储存和供应饮用水。另外修建了8个灌溉水塘,供灌溉之用。

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主要生境包括有浅海区、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基围、芦苇丛、鱼塘。(Anthony Sun 摄)

香港有200多条河流及溪流,总长度约2500千米。每条河流长度有限,除少数为永久性河流外,大多数的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只在雨季有水)或间歇性河流(只在降雨后的短暂时间有水)。在这些河流中,共记录有190多种淡水鱼类和20种蛙类。其中33条天然河溪被渔农自然护理署列为“具重要生态价值河溪”。

米埔内后海湾

米埔内后海湾位于新界西北部的深圳河口,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福田红树林片区隔湾相望,199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米埔内后海湾湿地面积约1500公顷,记录有鸟类440种,占全港鸟类种数约3/4,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中途停息地和越冬地。每年冬天,约有5万—8万只水鸟在此越冬,而在春秋两季,2万—3万只迁徙过境的鸻鹬类也在此中途停歇。国际重要湿地内的主要生境类型包括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基围(潮间带虾塘)、鱼塘和芦苇林。

黑脸琵鹭(林钊 摄)

弹涂鱼(李敬华 摄)

米埔自然保护区

米埔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的21个基围被划为国际重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这些基围由当地渔民在20世纪40年代修建,是湿地合理利用的典范及重要文化遗产。

后海湾的潮间带滩涂是水鸟的重要觅食场所(文贤继 摄)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天水围北部,毗邻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约为61公顷,包括1公顷的访客中心和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公园内的人造芦苇床占地1公顷,主要用途是过滤收集的雨水,为公园内的淡水沼泽提供水源。公园重建了10公顷的淡水沼泽及5公顷的潮间带泥滩等生境,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公园还保留了天然的红树林、人工造林的林地、自然生长的芦苇沼泽等,供多种野生动物栖息。

香港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文贤继 摄)

塱原湿地

塱原位于香港新界北区,是一片淡水农耕湿地,面积约50公顷。这片湿地由400多块农田组成,以前主要种植水稻,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蔬菜。近年,接近一半的农地用于种植水生蔬菜,冬天种植西洋菜,夏天种植通菜。地势较低的弃耕农田,夏季被浅水淹没,演替成淡水沼泽,成为水鸟的栖息地。另有鱼塘、藕田、河流及灌溉渠道等散布其间,该地共记录有鸟类约320种。

斑丽翅蜻(Fion Tse 摄)

眼斑水龟(欧梓键 摄)

沙罗洞湿地

沙罗洞位于大埔九龙坑山与黄岭之间的山谷地带,海拔150多米,面积约为56公顷。有3条小溪流经此地,昔日居住在此的村民修建水道和梯田,种植水稻。到了20世纪70年代,村民相继搬离,农田逐渐荒废。但昔日修建的灌溉系统得以保留,沙罗洞逐渐演变成生态富饶的淡水湿地,成为蜻蜓的理想栖息地,该地共记录有80多种蜻蜓,超过香港蜻蜓种类的2/3。此外,沙罗洞还记录有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蝴蝶和鸟类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