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位于泰山风景区西南边缘处的8个小班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对泰山核心景区松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态势,山东省泰安市发起了松材线虫病疫情拔除攻坚战役,在防控中坚持“133”防控策略,即扛牢“一个责任”、突出“三个精准”、落实“三个到位”,连续3年实现无疫情,2022年底实现了疫情拔除,打造了全国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治理标杆。
“一个责任”确保泰山生态安全
泰山是我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松树面积约9.2万亩,占泰山森林总面积的52.6%。现存百年以上古松1937株,其中望人松、姊妹松、五大夫松等标志性古松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松林景观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松材线虫病这一重大疫情,泰安市把消灭泰山松材线虫病疫情摆到保障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以林长制为抓手,强化督查考核,完善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责任机制,创造并坚持了“435”夯实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落实机制。即:指挥部牵头抓总并统筹各方力量,实行泰山景区管委会、管理区、工队、包片负责人的四级包保责任制,健全泰安市、泰山景区和管理区三级监督机制,完善组织领导、技术支撑、除治预防、检疫监测和监督检查五大工作体系,实现了预防和除治责任横向分解、纵向压实、层层包保,确保消灭泰山景区疫情目标如期实现。
“三个精准”科学除治阻断传播
泰安市抓牢精准除治、精准管控、精准预防3个环节,把好疫情传入、疫木流出两个关口,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推进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为疫情防控做好科技支撑。全市围绕死树监测、伐桩封闭、枝干清理3个环节,把除治过程细分为12道程序,形成闭环管理。应用泰山松材线虫病除治管理系统,更精准高效地动态监测疫木位置、数量和疫区边界变化。选用专利产品防逸罩对伐桩进行封闭,确保封闭效果超过2年,有效防止伐桩内媒介昆虫逃逸造成疫情传播。
同时,彻底清理死树枝干,将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干全部运出林地,在山场烧毁或粉碎。对偏远山区,自主设计制造了野外安全焚烧炉,有效解决了运输难、费用高、防火难等问题。
为减少疫情传播蔓延的风险,全市严控疫木流失扩散,对粉碎物去向登记备案、专人押送、全过程监控。护林员也对辖区内疫木流向进行日常巡查,确保疫木全流程可追溯、不流失。出台并严格执行《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在泰山5个进山路口设置检疫检查站,年平均检疫470批次左右。对进山的光缆、电缆,一律将木质缆盘更换成铁质缆盘,严防疫情通过松木制品传入。在全市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管控及林木种苗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对松树、松木及其制品的检疫监管,依法打击非法运输行为。
“三个到位”保障合力攻坚
泰安市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动疫情防治,专业指导到位、力量配备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全市制定“以清理死树为核心,与媒介昆虫防治、古树预防、检疫封锁、监测普查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聘请南京林业大学叶建仁教授等7名国内一流专家组建专家组,全程指导防治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印象初院士联合建立院士工作站,制订技术标准,开展松材线虫病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估,开发泰山松材线虫病除治管理系统,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智力支持。
目前,泰山景区一线技术人员达到59人,承担划片包保任务,指导参与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同时,采取“属地管理、专业除治、三层验收、绩效承包”模式,聘请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施工经验的企业按程序施工。建立市区乡村四级、泰山景区与周边县(市、区)、泰安市与相邻市交界区三类联防联控联查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防范意识。
泰安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并把松材线虫病防控纳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内容,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坚持常态化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核查相结合,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把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绩效考核,创新实行“体制内从严处分,体制外从重处罚”的责任追究制度,凝心聚力守牢泰山生态安全。(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