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林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国有林场之一。
走进红旗林场的人工林海,四季披绿的樟子松是林场的主色调,黄波罗、核桃楸、水曲柳是林场的骨架,片片落叶松、红松、河南白榆等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今的满目葱茏之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漫天黄沙、遮天蔽日。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三北”工程建设之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天,草原沙化碱化退化严重。大同区特别是处于西北风口的林源镇、双榆树乡等地,风蚀沙化十分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120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60万亩草原沙化严重。
为了改变风沙推进对土地和村庄的伤害,半个多世纪前,大同区开始执着地在科尔沁沙漠边缘植树造林,在荒漠建设人工绿色屏障。随着治理西北风口工作的推进,红旗林场应运而生。
因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作为大庆市西北风口关键区域,红旗林场也是大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
在参与防沙治沙的三代红旗林场务林人中,有一位叫匡玉珠的老林场人。他15岁便来到场里,18岁加入植树造林队伍,一干就是50年。
“最初,要啥没啥,要造万亩林,很难。”“建场之初,没有场部,只好住地窨子,最初翻地,一台拖拉机4个人,两班倒,24小时不停。”“早两点半起床,吃半拉窝窝头,用两三碗黄豆汤送下肚,3点就出车了,一直干到中午11点半下班,进行机械保养后,再花两个多小时走10里地回到住处。”老人回忆起林场建设初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即使这么艰苦,林场人没有一人离开,为完成造林任务,拼了命地干。“整天在地里,从清晨到天黑,中午在植树现场给大家伙做顿饭,吃完接着干。”那是2003年春季,时任护林队长的匡玉珠承担场部的造林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仅用23天就完成了1.2万亩造林任务。由此,红旗林场成为“三北”建设防风固沙的一面红旗。
除了风沙,林场人最怕的是盐碱地。“离场部35公里处,有个3800亩的林业点,自1974年开始,就试验栽植树种。”匡玉珠说,杨树、柳树、水曲柳、榆树,该试的都试了,可就是没有成活的。那片地盐碱度太高,老远就能看到地面白白的一层。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整个夏季都是水。一台拖拉机去抚育苗,陷在里面,得用两台拖拉机才能拽出来。
林场人没有放弃这块废弃地。终于,在2003年,除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这里栽植樟子松获得成功。如今,樟子松已长到4米多高了。
匡玉珠说:“如今,第二代林场人几乎都退休了,但防沙治沙、铸造“三北”绿色长城的红旗精神还在,红旗林场还有个承诺,叫‘青山必常在’。伐下多少病腐木,我们就得栽活多少树,这就是红旗精神对防沙治沙的执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红旗务林人用青春、汗水、泪水甚至生命,一棵一棵栽种人工林,形成了黑龙江省西部绵延上百公里的绿色长城,有效地阻隔了科尔沁沙漠向黑龙江省东部延伸,守护着大庆市西北风口,护佑着老百姓的万顷良田。
2023年11月,红旗林场被授予全国防风固沙示范国有林场承建单位称号。2024年4月,被评为全国生态安全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三北”工程六期已经启动,红旗林场作为“三北”工程六期防沙治沙“核心攻坚区”的重点国有林场,始终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四强四建”理念,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红旗林场将秉持“联农、益农、富农”的经营理念,奋力实现“风沙止、百姓富、林场兴”的工作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在造林增绿上做“加法”,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等,拓展国土绿化空间,严把地块落图、树种选择。坚持在防灾减灾上做“减法”,密切监测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坚决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在资源监管上做“乘法”,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加大林地保护工作力度,确保三代务林人打造的绿色生态屏障总量不减少、植被盖度不下降。
积极奋进、团结奋斗的红旗林场第三代务林人时刻不忘务林初心,勇担生态使命,执着地坚守着大庆市西北风口,让“红旗精神”在科尔沁沙地边缘永驻。(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