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湿地保护 > 媒体报道

黑龙江扎龙湿地:破解芦苇退化困境 人鸟不再“争食”

2023-12-12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湿地退化、“人鸟争食”曾是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保护区内芦苇的生长。

看似不起眼的芦苇有何重要性?面对湿地退化的现实困境,当地如何破局?湿地保护法实施以后,保护区管理又有哪些新变化?12月5日,新京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深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

从缺水到长效补水

“扎龙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芦苇可以为鹤类和其他鸟类提供巢材及隐蔽场所,是它们生存的天然屏障。”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向记者介绍。

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只丹顶鹤在觅食。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然而有一段时间,扎龙保护区的芦苇面积出现萎缩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

“2000年,由于当时的气候,同期降雨量减少,加上上游水资源紧缺,保护区内湿地的来水就没有那么多了。最严重时,保护区核心区水域面积从700平方公里退缩到300平方公里。芦苇沼泽需要常年有水覆盖,如果水资源覆盖不上的话,它就会退化,局部的芦苇就变得稀少。”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文锋道出了保护区当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自2001年开始,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应急补水,用以维持湿地的基本需水量。“通过人工方式将嫩江的水引到扎龙湿地,解决了燃眉之急。”王文锋介绍。这次补水也开创了国内湿地保护区人工引水的先河。

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牵头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400万元,其中省政府出200万元,齐齐哈尔、大庆各出100万元,有计划实施人工补水。”齐齐哈尔市林草局副局长乔伟杰表示,长效补水实施以后,扎龙湿地的整个自然状况和生物多样性都有了很大改善。

有了水,就有足够的芦苇保障丹顶鹤的栖息繁衍。记者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扎龙湿地累计补水量已超过30亿立方米,保证了水量充盈。湿地生态系统呈正向演替过程,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

王文锋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卫星监测显示,相较于2000年,2020年扎龙保护区的芦苇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连片芦苇。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从无序收割到合理利用

芦苇沼泽可以调节局部气候,可以给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它的生态价值不可或缺。但同时,芦苇也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芦苇的苇杆可以用来制造纸张、人造丝、人造棉,编织席、帘等。以往,世代居住在保护区附近的村民多以收割芦苇赚钱养家。在湿地缺水问题基本解决后,管理部门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2017年,王文锋在林甸县育苇场所辖区域开展野外监测时发现,野生丹顶鹤的数量有所减少。因为芦苇无序收割,丹顶鹤在这里没有巢材和隐蔽场所了。“丹顶鹤繁殖是需要隐身的,因为鹤的体形比较大,高度能达到1.6米,又是白色的,所以非常显眼。它为啥选择来扎龙繁殖?就是因为这儿有大片的芦苇。”王文锋进一步解释。

基于此,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育苇场协商,发放生态补偿,减少芦苇收割,适当保留芦苇密度。合理利用芦苇的行动在次年便见了效。相较于2017年王文锋监测到的3巢13只丹顶鹤,2018年这一数量便增加到了13巢48只,2019年更是达到了40巢100多只。

根据试点情况,这一实践拟写进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年总体规划中。“规划已经上报到国家林草局论证。如果最终得以通过,就更有约束力了。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化训飞工作人员在给丹顶鹤喂食。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从靠水而居到搬迁安置

“先有村屯,后有保护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哈拉乌苏村党总支部书记王涛说,这是保护区面临的历史问题。

若想系统解决人为因素对湿地保护区的影响,当地需要直面上述历史问题。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搬迁由此被提上日程,并被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哈拉乌苏村承接了两个村屯的296户943人。“原先他们住的都是一些泥草房,在保护区核心区内交通不方便,现在搬到新的小区都住上楼房了。”王涛说,但毕竟有的老人在那里住了一辈子,一开始不愿搬迁。因此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便组织老人到小区参观。“他们一看这个环境总体来说确实不错,加上后期慢慢做工作,现在这两个村屯的村民已经全部搬出来了。”

“当地政府还给部分搬迁村民安排了合适的工作,为孩子们建造了新的小学,搬迁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王涛介绍。

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非法狩猎、非法捕鱼、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

严格落实湿地保护“一法一例”要求,在加强行政执法的基础上,强化湿地生态系统司法保护,守护湿地生态之美。今年6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揭牌成立。基地由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示范)基地、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环资旅游巡回法庭、环资庭司法保护展览宣传中心三部分组成,涵盖生态修复、案件审理、普法宣传、法治教育等多项职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

此外,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完成了三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搭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将野外巡护执法、科研监测、宣传教育、视频监控、森林草原防火、资源管理等工作内容全部纳入。目前,监控覆盖面积达到860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9%。(记者 行海洋)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