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候鸟进入孵化时节。此时,在岳阳的东洞庭湖湿地及广袤的稻田内,成群鹭鸟繁衍嬉戏,一大批白鹭、夜鹭、牛背鹭幼鸟破壳而出,幼鸟们“叽叽喳喳”地向鸟妈妈要求喂食的场景好不热闹,构成了一幅独特、优美的自然生态画卷。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的鹭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在市区也时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鹭鸟们在保护区生活得惬意安然,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以“规划起笔”,用法治护航湿地生态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湖南岳阳考察,在保护区林阁老巡护监测点,通过实时监控视频察看洞庭湖候鸟、麋鹿、江豚等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情况,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岳阳迅速行动,经过5年整治和恢复,沿长江岸线和洞庭湖君山水域原有的39个非法码头被依法取缔并复绿,复绿面积近20万平方米。保护区也加快功能区划、法治保障和区域管控等工作,依法依规全力保护湿地生态。
2019年2月获国务院批准,岳阳将不具备保护价值的人为活动密集区域调出自然保护区,把江豚活动区域调整为核心区,达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目前,正通过整合优化,将不具备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低的建制乡镇、村庄、人口集中居住区、基本农田等调出保护区范围。
2019年3月1日,岳阳正式实施《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由此填补了岳阳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空白。联合市中院、君山区法院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设立了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开展巡回审判,有力有效严格保护好洞庭湖生态。打击从重,立规立威。5年来,先后查处毒杀保护动物案件31起、收缴狩猎枪支28支、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2起、刑事处罚16人等。
岳阳在全省率先对东洞庭湖候鸟种群数量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核心区大、小西湖及壕沟实施封闭管理,通过科学调控水位、禁止人员进入、禁止捕捞活动等手段,强化有效保护。
大、小西湖封闭管理模式被国家林草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入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十大经典案例之一。
如今,通过专项行动和长期科普等方式,非法狩猎、侵占湿地、枪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彻底解决,公众的湿地和鸟类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巴陵大地上徐徐铺展。
以“管护运笔”,全力打好“三大战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东洞庭湖保护区当成岳阳人民共同的生态财富,不负嘱托,奋楫笃行,不断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这句话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和共识。近年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力打好“三大战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攻坚战”。全面停止采砂、实施禁渔、拆除非法矮围,天然水域全面禁止投肥投饵养殖,关停拆除违法违规企业128个、废水直排养殖场60多家、水上餐饮20余家,清除养殖网箱1300多个。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绿盾行动”等反馈指出的1001个突出生态问题全面完成整改销号。
打好有效保护管理“阵地战”。按照“分片分区、责任到站”原则,建立了一线管理站加生态巡护员一体巡护机制,日常巡护严格实行GPS航迹考核,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建立无人机监控、重点区域视频监控、水上快艇巡查、人员野外巡查等立体式监控方式,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化综合巡护体系,严防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
打好公众宣教“主动战”。搭建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从2002年开始,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充分彰显东洞庭湖保护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美洞庭 观鸟胜地”已成为国际国内响亮的生态宣言和闪光的生态品牌,为全球国际观鸟节主办提供了岳阳经验和岳阳方案。倾力讲好洞庭湖故事,充分展示岳阳湿地大市形象,以生态教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为载体,在沿湖各中小学开设生态教育课程,把握“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节点,充分发挥候鸟、江豚、麋鹿“洞庭三宝”资源优势,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动员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与此同时,保护区还依托林阁老监测点建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着力打造“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红色地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使党的理论“声”入人心。近5年,保护区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年均百余次。其中,央视焦点访谈以“人鸟共生 蝶变洞庭”专题报道,对保护区在洞庭湖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5年来,东洞庭湖保护区鸟儿更多了,岸线更绿了,水质更清了,大美湿地愈发生机盎然。
以“修复落笔”,奏响生态文明新乐章
汩汩流水,生生不息。如今,长江干流君山段水质已优于二类,失踪多年的江豚又回来了,成群结队地在浅滩区冲浪嬉戏。
取得这样的成效,离不开保护区多年来进行湿地修复的努力。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修复受损湿地300多公顷、整治岸线8公里、修复湿地洲滩28处等,系统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以往受损湿地成了水草丰茂、景色秀美的湿地,老旧的华龙码头变成了富有诗意的“江豚湾”。
通过高标准开展候鸟栖息地恢复、退养还湖、沉水植被恢复、水系连通、杨树清理迹地生态修复等,完成人工修复杨树清理迹地近400公顷、退耕还湿200多公顷、恢复沉水植被130多公顷、候鸟栖息地恢复重建和湿地修复面积1500多公顷,有效扩大了自然湿地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稳步恢复。
湿地修复不仅给野生动物带来生机,也让当地居民受益良多。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支持保护区范围内县区政府购买野生动物致害农作物保险,较好地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为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运作、构建人与动物和谐关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介的经验。
保护区高标准开展的洞庭湖“空天地”一体化视频监控,在全国湿地保护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2022年,监测到东洞庭湖越冬水鸟29.7万只、麋鹿257头、长江江豚162头,白鹤、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种从“稀客”变为“常客”。2023年3月,保护区湿地大家庭再添新成员,首次监测到白肩雕、小灰山椒鸟和赤嘴潜鸭……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奔向新征程,作为“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保护区将牢记殷殷嘱托,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洞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童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