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海摄
开栏的话
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中国,林草贡献。我国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草原生态状况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林草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出了独特而显著的贡献。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今起本报开设“生态中国 林草贡献”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我国林草事业在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的新成就、新举措、新亮点等。
走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前碧波荡漾、林木葱郁,成群白鹭舞姿轻盈,不时从眼前掠过,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保护区东部的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取得明显实效,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推动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岸卫士”红树林正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国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一种特殊的滨海湿地,能够保护海岸免受风浪侵蚀,更是鸟类、鱼虾、植物、昆虫栖息的家园。
因为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储存滨海蓝碳、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消浪先锋”。
我国大陆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省区。在漫长的海岸线,一片片红树林如镶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珍珠项链,美丽而迷人。
从湛江到汕头,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逾万公顷,位居全国首位。
湛江市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在1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红树林分布面积9000多公顷,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是名副其实的“红树林之城”。
近年来,广东已将建设红树林示范区纳入计划,建设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部和惠州惠东考洲洋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至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多种形式的红树林保护区;同时,加强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新增红树林约7200公顷,成为近20年来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情况。据介绍,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整治修复海岸线、滨海湿地,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2.92万公顷,比21世纪初增加7200公顷。
根据国土“三调”及其年度变更数据,我国有96%的红树林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红树林被公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与珊瑚礁、海草床并称为地球三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红树林已逐渐成为国际生态保育的焦点。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预计到2025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
《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规划指导、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加强红树林监测与评估、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七大行动、共19项任务。
各地切实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实效显著。
红树是深圳“市树”。作为一座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深圳具有丰富的湿地和红树林资源,多年来通过深圳河治理保护红树生态、人工补种等措施,深圳湾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
2020年起,深圳开展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目前,全市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8处、红树林面积179.18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0%以上。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由治理前92种上升到167种,单次调查最大记录数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
深圳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运营、公众参与”的滨海湿地保护深圳模式。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湛江红树林湿地受围垦养殖、互花米草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出现红树林生境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通过在清退的养殖塘和滩涂等区域种植红树林,“十三五”期间,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380公顷、封育补植1260公顷。
2021年,湛江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形成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借鉴。
海南省儋州市儋州湾原有红树林面积748公顷。2021年3月,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始实施,建设内容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塘还林工程等6个子项目。
目前,儋州湾红树林面积达1016公顷,红树植物从18种增至22种。2022年水鸟调查发现,儋州湾鸟类达181种6756只,比项目实施前增加约2000只。
为指导南方5省区落实各项重点行动,《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并配合财政部通过现有中央财政资金渠道加大对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支持。
近期,开展了《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南方5省区红树林保护修复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通过加大对红树林整体保护的力度,多数红树林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和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探索中国特色的保护模式
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的顶层设计、立法保护、规划编制、标准建设等各项工作全方位稳步推进。
2019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开展了红树林资源专项调查,摸清了全国红树林底数,建立了红树林专项调查数据库。
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林草局成立了红树林监测评估中心。
2021年12月签署的《湿地保护法》,就红树林保护专门设置了多项条款,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除国家重大项目和防灾减灾等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我国红树林从此受到法律的全面、严格保护。
2022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将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修复重点支持范围;部、局联合印发《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及成果应用规则》,规范了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确保红树林生态修复质量和成效;正在组织编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首个全球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平台,将提升全球红树林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灾扶贫中的作用,增进人类福祉,并在红树林保护的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监测评估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在全面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各项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通过持续完善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健全监测评估体系等,我国红树林总面积稳步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升,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记者 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