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湿地保护 > 媒体报道

浙江余杭聚焦湿地保护精准滴灌“生态修复”

2023-04-10   来源:浙江省林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近年来,浙江省余杭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杭州城市新中心“碧水安澜工程”,加快推进运河、苕溪、城西三大湿地群的生态修复,加强梦溪水乡、南湖、北湖、三白潭等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湿地水城”典范。截至目前,该区湿地面积为8602.72公顷,湿地率为9.13%;拥有国际(国家)重要湿地1个,省级重要湿地名录1个,已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华水韭、全球新物种苕溪鱲。北湖湿地二期目前已完成形象工程的45%,预计7月前竣工。三白潭湿地周边成功创建湿地保护小区、多用途管理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形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湿地保护群。

一、坚持分级施策,精准排摸生物家底。

一是矢量落界湿地范围。目前,该区已完成8公顷以上湿地和小微湿地的矢量落界工作,明确余杭区8公顷以上湿地5637.2公顷,小微湿地2965.6公顷,湿地率9.13%。按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湿地名录体系分级落实管控措施,国家级西溪湿地实行生态管理、旅游管理等“一网统管”管理模式;省级重要湿地实行“三严格”“三限制”的管控措施;区级重要湿地建立区级、部门、属地三级参与的全方位管控体系;径山镜潭湖湿地公园等十个小微湿地申报小微湿地示范点创建。二是盘活生物资源台账。常态化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今年2月,首个以苕溪命名的全球新物种(苕溪鱲)被发现;北湖草荡新记录鸟类31种,目前共有394种,其中一级保护8种,二级保护49种,首次记录到黑脸琵鹭、蓝铜鹟,为杭州市鸟类种类最丰富的湿地。完成3个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维管束植物139科487属862种,陆生脊椎动物202种。三是扩大物种监测区域。在南湖湿地、苕溪周边设立物种监测点2个,在监测点设立红外线相机10余台,实时监测苕溪流域、湿地、运河流域水产种质种类。截至目前,瓶窑监测点GPS巡查650小时,GPS巡查路程556.4千米;南湖监测点GPS巡查1300小时,GPS巡查路程927.7千米。瓶窑监测点鸟类数量6.9万只,南湖监测点4.1万只。

二、完善机制建设,打造管护双赢体系。

一是压实保护责任制。以林长制、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湿地系统监管治理,形成“一盘棋齐抓共管”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设三级林长407名、林区警长57名,覆盖172个行政村。各级河长累计巡河巡湿地13402次,发现并处理问题7783件;累计发送工作交办单258件、督办单30件,向镇街级河长发送水质提醒函7件,约谈各级河长4次。二是建立常态巡查制。把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以区级综合巡查队为抓手,对湿地生态安全进行全天巡护管控。自2022年6月实行以来,已实际巡护里程超6.1万公里,发现疑似问题30余个,违法线索48条,同时做好问题整改复查等工作,做到问题销号,区域内湿地违法违规问题发现率和整改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三是健全协同管理制。成立余杭区推进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负责制,联动区发改、财政、住建、林水、环保、交通、农业等34个部门合力管控,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北湖综保工程一期立项、明确三白潭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管理主体等问题5个,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合文旅融合,创建湿地修复样板。

一是建设鸟类保护示范点,优化生物栖息地。以“北湖草荡候鸟天堂”为主题,以“护鸟、育鸟、观鸟”为核心亮点,在北湖草荡打造集生境保育、自然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国智慧型鸟类教育示范区。截至目前,北湖草荡一期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目前已完成形象工程的45%,预计7月前竣工;二期观鸟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提升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概念方案。二是打造水城融合示范带,提高城市宜居度。推进梦溪水乡综合保护工程,实施范围包括五常水乡、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及和睦水乡三部分,总面积约11.71平方公里,原计划实施项目109个,总投资996亿元。目前,梦溪水乡已进入整体启动阶段,将以重大项目为导向,紧盯规划、征迁及建设三项主要工作,实现以科技文化中心全面建设为核心的目标。三是推广集群保护示范面,彰显特色风向标。结合《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涉及“四河一园”的建设要求,在三白潭湿地周边创建湿地保护小区、多用途管理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形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湿地保护群。通过推出湿地观光“三白潭飘香—北湖观鸟—南湖粮仓—梦溪水乡”旅游线路,围绕三白潭打造全国水上运动小镇,形成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典范。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