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场种苗 > 种质资源

李丕全:把论文写在桑干河畔

2024-07-0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清晨,太阳刚刚照到山西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的地窖温室,里面交流工作的声音早已传了出来。这个建于20世纪的下沉式温室,沙床上摆满育苗穴盘。穴盘一角的塑料标签上标注着名称,有本地采收的小叶杨、山杨、河北杨,也有来自新疆的银白杨。这些适应半干旱风沙区栽种的“小家伙”叶子很湿润。

“这批苗子已长出2对叶片了,根系发育很好,要在1周内全部移植到营养钵,不然就要影响今年的生长量了。”实验局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丕全忙着和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工作人员强调移植的要求和重点。

今年是山西省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立的第八个年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的杨树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扩繁保存、综合评价、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是李丕全的日常工作。

在调查收集过程中,李丕全和他的团队走过了西北、华北、东北的13个省(区、市),跋涉了白山黑水,领略了戈壁荒漠,欣赏了溪流险峰,取得了1200余份种质资源。每一份种质资源,都采集了或茎或根或种子的繁殖材料,详细登记生境数据,留存高清照片。“最令人惊喜的收获,就是在一个地方收集到了预期以外的种质资源。”利用这些繁育材料,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建成了70公顷收集区,5公顷采穗圃和6.7公顷繁育圃,承载了中国北方杨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希望。

“容易生根的青杨派黑杨派树种和品种采用扦插法复壮扩繁,白杨派多采用嫁接法复壮扩繁,材料稀缺的用组培技术幼化扩繁。胡杨派用嫁接和播种繁育。”对收集的种质资源如何繁育,李丕全有着自己的方法。

一号温室的杨树核心种质资源硬枝扦插苗和根插苗,是对杨树种质资源库进行分子标记后筛选出的核心种质的繁育成果。李丕全每天都会蹲在苗床的土埂上用手指对比青甘杨和二白杨的高度。今天,他沾着其他温室育苗土的手指刚一伸出,笑意立马溢满嘴角——种苗的发育超过预期。

由接触到感兴趣,由喜欢到热爱,1998年参加工作的李丕全钟情于林木遗传育种,在杨树品种选育、植物组织培养、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在抗逆性品种引进、乡土树种选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与选育国审杨树良种1个、省审杨树良种13个,推广应用50多万株,在杨树育种和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老田,午饭后跟我们去一趟古碑那里吧。”一进食堂,李丕全就拉着司机田师傅说。

古碑是金沙滩林区护林员口中的一个小地名,平时除了护林员鲜有人至。今年,这里承担了4000株樟子松嫁接红松的科研任务,李丕全和他的团队便成了常客。“这块实验林是2016年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以来铺设的第四个地块。第一个是用从辽宁固沙所引种的嫁接苗建立的,第二和第三个是在樟子松容器苗上嫁接后再定植的。今年这个是直接在樟子松林大树上嫁接的。嫁接方法和时间也与前三块实验林不同,我们必须多关注。”

整体观察长势,逐一察看红松顶芽萌发情况,李丕全不放过任何细节。“嫁接第46天,萌发率20%左右,未萌发者芽体颜色和水分正常。”记录红松嫁接的小本上又多了一行。

返回办公室已近16时。李丕全给自己灌了一杯水,就开始往电脑里录入当天所有的调查数据。“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根据8年的观察,这项技术在山西北部也实现了本土化,将为林区经济创收开辟一条新路。”李丕全在草稿纸上勾画着,最终写下“晋北风沙区樟子松嫁接红松的影响因素”几个字。这是他构思了多半年的论文题目,只要得到7月份的详细数据后,就能动笔了。

“李工,秦白杨、西北杨硬枝扦插地需要您来一下。”放下技术员小解的电话,李丕全又匆匆跑向“秦白杨、西北杨良种繁育与造林技术示范”中央财政林草技术推广项目地。

26年的深耕,26年的成长。李丕全获得了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届“扎根基层工作,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称号,成为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山西省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常说,林草成果要接地气,要把论文写在桑干河畔,写在黄土丘陵,写在广阔的大地上。(秦风明 张丽媛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