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901、我是903。”
“903请讲。”
“一切正常!”
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微弱的电波伴着阵阵松涛和呼啸的山风,穿过对讲机回荡在密林中,大黑山防火瞭望塔瞭望员于文鹏手持对讲机,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他说,他要用一生来守护这里。
大黑山防火瞭望塔位于内蒙古绰源森工公司全胜林场生态功能区内,海拔1600.2米,是呼伦贝尔市境内的最高峰。站在塔顶,便能俯瞰绰源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内近95%的面积。自2005年以来,每年从3月15日开始,于文鹏都要踏着厚厚的积雪上塔。每天早上8点上塔,晚上6点以后才能下塔休息。在望不到边的密林中,一架望远镜、一部对讲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今年57岁的于文鹏皮肤黝黑,不善言辞,双手因常年被低温和潮湿侵蚀,骨节粗大、皮肤干裂、布满老茧。“刚上塔时,这里没水没电,吃饭喝水是最大的难题。现在条件好了,塔房通了长电,我们的工作环境也改善许多。”于文鹏说。
“刚从事防火瞭望员工作时,爬塔时双腿打颤,别说瞭望,就是站在塔上都觉得重心不稳,看见貌似烟点就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文鹏笑着说。每当这时,他都静下心来告诫自己,瞭望员是防火战线的排头兵,是千里眼、顺风耳,早一分钟发现火情、早一分钟预报,就会为扑救林火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预报的误差小一点,投入兵力就更精准一点,扑灭森林火灾就会更快。为此,他从熟悉业务入手,把《瞭望员手册》等防火瞭望员应知应会知识烂熟于心。
上塔时,他观测瞭望范围内的地形地物;下塔后,他对着防火地图测量计算,将地图和实地进行对照。很快,他对绰源生态功能区的山形、地貌、道路、场点方位便了然于心。他的脑中也逐渐勾勒出一张平面生态功能区地形图。
大黑山上矿石居多,塔上的罗盘受矿石磁场干扰,指南针会产生偏差,无法准确定位。一旦有了火情,即便是瞭望员第一时间发现了,有时也无法仔细而精准地说出具体位置,给扑救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为了找到校正的坐标点,于文鹏一遍遍观察瞭望,利用地图上的固定参照物,通过磁方位角和磁偏角来确定真方位角,最终确定绰源森工公司1035瞭望塔为定位标志物。标志物确定后,定位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于文鹏不仅对山形地貌方向、位置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方法,还掌握了通信、气象、防火、识图等知识,能分析、整理火情资料,为调度兵力提供依据。一旦出现烟点,他能迅速勾绘出区位图,估测有林地火场面积百分比,辨别火场种类和主要被害树种。他反复琢磨瞭望仪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性能,遇到能见度低、烟与背景颜色反差较小的情况,通过更换滤色片准确判断出烟和雾的区别。
他还凭借多年对气候条件、烟雾、烟色的判断经验,提出了防火瞭望观测“五注意”法,即注意观察由远及近、分片观察;注意每一座山岭、每一道沟塘分层细看;注意重点区域要有重点观察时间;注意雷电活动观察事项;注意低能量火和高能量火的观察。这一方法也在全林区得到广泛应用。
从瞭望“菜鸟”到“行家里手”,18年来,这位森林“哨兵”没有一次错报,也没有一次漏报,准确测报了几十起区域内外森林火情,并及时勾绘出火区图,对灭火快速出击,“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可靠依据,守住了这片林海。
从双脚踏出的登山小路到开车直抵山顶,从四处漏风的板夹泥房屋到标准化景点式建筑,从秉烛挨过漫漫长夜到4G网络畅通,大黑山瞭望站的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没有改变的仍是经常远离家人和十余米工作生活半径的孤独寂寞。父亲病重离世、女儿的大学之旅以及赴外的公务员考试都没能陪护左右,这些都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即便如此,于文鹏依然坚定地说:“咱是共产党员,把本职工作干好是最起码的责任,只要单位需要、领导和同事们信任,我一辈子守护在这里也无怨无悔。”
平凡的岗位,默默的坚守,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和责任感。于文鹏用18年的执着与坚守,青春和汗水诠释了一个防火瞭望员对森林的热爱。(何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