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场种苗 > 国有林场

世界那么大,她想去神农架

2024-05-2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青春,对于每个人仅有一次。大学毕业后何去何从,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有的人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有的人去了北上广深。当然,也有人放弃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去偏远山区默默奉献,最后成就一番事业——潘琦就是这样一位女孩。

毕业后,她想去神农架

潘琦的父亲是一名林业技术员,父亲对山林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潘琦幼小的心灵。因此填写高考志愿时,潘琦不顾母亲劝阻,在第一志愿栏上写下了六个字:西南林业大学。

转眼间,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一天,她无意间看到一则旅游广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神农架”,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她。她想:神农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那儿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极高,被誉为“绿色资源库”“中草药王国”,要是能在神农架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所学专业一定有用武之地。明确了目标后,潘琦一直关注神农架招聘员工的信息。终于她在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中看到了神农架,想都没想直接在网上报了名。幸运的是,她顺利地通过笔试和面试,成为神农架松柏林场一名林业职工。

翻山越岭,守护绿水青山

作为林场的一名护林员,潘琦经常要跟同事们去巡山。她是个对工作很认真的人,巡山时发现哪处山林可能有生火的痕迹,她都要走近仔细查看,把火灰周围的树叶扒开,再用随身带的水淋一淋,将火灾隐患控制在萌芽。她还在岩石上贴刷防火标语,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巡护之余,潘琦还和同事们在林场育苗。每次巡山时,他们会带上树苗、锄头,把巡山标记的空地补种上珍稀树种、特色苗木。潘琦学的是林学专业,她在巡山时比别人更加关注林间植物的分布规律、经济价值。一次,她正在林间空地上歇脚,对面走来一位提着布袋子的农民。出于职责,潘琦问他口袋里装的是什么。那个农民打开布袋子让她自己看。潘琦一看,“这不是中药材五倍子吗?”她在学校了解过五倍子形成过程及药用价值。通过询问得知,这位农民花了一整天时间寻找野生五倍子,才弄到‎四五‎斤,收入50来元。潘琦觉得这样挣钱太难了,继而眼前一亮:“神农架山林众多,雨水充沛,为什么不尝试人工培育五倍子呢?”

第二天,潘琦把通过人工培育发展五倍子林下经济的想法告诉了林场领导。领导喜出望外:“这个项目前几年林区就有想法了,但是当时没有人掌握五倍子培育技术,也就只开了个头。现在你来了,你有文化,懂技术,正好可以加入这个团队,把项目真正做起来。”潘琦隐隐觉得自己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

林场领导把潘琦的想法向林业管理局主要领导做了汇报。沈绍平书记听了汇报,十分高兴,夸她是有创业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并表示会全力支持她。

不久,林场成立了五倍子培育技术团队,并让潘琦全权负责这个项目的技术研究。

起早贪黑,在林间做科研

五倍子属名贵中药材,需要五倍子树、五倍子蚜虫、五倍子寄主藓,才能生成虫瘿。潘琦深知要在林区大面积推广五倍子培育技术,必须解决盐肤木育苗和苔藓种植、蚜虫繁育技术。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潘琦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多次外出学习,一有机会就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有一次她被选派到重庆一个偏远山区学习五倍子培育技术。那段时间天气特别寒冷,潘琦拿着湿漉漉的苔藓,手不一会儿就冻僵了,只得蜷一蜷手指,哈口气继续挑。在外地吃住也不习惯,但她一想到要学好五倍子培育技术,就将一切畏难情绪抛到九霄云外了。

培训回来后,她将林场荒地作为五倍子培育基地。接下来几个月,潘琦几乎把所有心思都倾注在这块试验田上。她和同事们一起整地松土,由于荒地土壤含砂砾太多,不能涵养水分,她就从远处运来黄土,并搅拌成泥浆,再一筐一筐拎到田里。有一次,她从山上干活很晚才回来,衣服和鞋子沾满了泥浆。林站工作人员几乎没认出她,心疼地说:“你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干嘛那样拼呢,今天做不完的事明天接着再做嘛!”潘琦笑笑说:“单位让我负责这个项目,我自己不带头劳动怎么能行呢?以后我的工作岗位就是田间地头呢!”

平整好田地,接下来就是培育蚜虫。培育蚜虫首先得有苔藓。苔藓主要靠购买,有时潘琦自己也去采集。通常她要翻几座山才能采摘到七八斤苔藓。采回来的还混着一些杂藓,需要一点一点把它们挑出来,再把苔藓一点点栽植种在无纺布上。等苔藓长满无纺布后,他们把采购的种倍放置在苔藓地里,让蚜虫飞到苔藓上进行繁殖。

潘琦每天都会到蚜虫培育基地看一看。一次,她发现很多苔藓枯萎了,附在上面的蚜虫也死了。她打电话咨询专家,才发现是无纺布吸水性差造成的。到底用什么材料好呢?潘琦接连试了好几种材料,最后发现土工布既经济又适用,解决了材料覆盖在土壤上涵养水分的问题。接着,又一个问题让潘琦苦恼:在收虫过程中,苔藓挂在棚内,仅靠土工布原有的水分,苔藓过几天就会枯黄,所以这期间要不停地给苔藓喷水。起初她用普通的农用喷雾器,水量太大,结果蚜虫被泡死了一大半。她苦思冥想,尝试了好多工具,最后发现雾化的设备比较适合。

经过不懈努力,潘琦带领团队终于成功培育出了蚜虫,接着她们进行挂袋实验。通过不断地尝试,试验田里的盐肤木终于结出了又密又大的五倍子。

走村串户,教村民学技术

神农架拥有野生倍林10万余亩,具备发展五倍子产业的自然条件。潘琦当年报考神农架林业单位,看中的就是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希望能用所学知识,为农民带来收益。

但她深知,要想让农民认可五倍子产业,从掌握培育技术到产生经济效益,可能比自己研究五倍子培育技术更难。但她没有退缩,她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

林业管理局向林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后,决定先在阳日双建村、红坪红举村开展五倍子培育试点,然后向全区推广。潘琦开始走村串户,把村子当研究基地。村民有不明白的地方,潘琦就手把手教。如果疑惑的人多,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最适宜的操作技术。一年来,潘琦往返于阳日、红坪和松柏之间,她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忙得马不停蹄,连给家里打电话的事儿都忘了。

在潘琦团队精心服务下,现在神农架林区已建立了2个五倍子冬寄主苔藓种植示范基地、1个五倍子蚜虫培育基地,能满足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基础设施。潘琦负责的科研团队推广盐肤木种植倍林2050余亩,免费发放蚜虫3万多袋,涵盖6个乡镇300多户村民。在潘琦及其团队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五倍子产业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潘琦的帮助下掌握了技术,获得了收益。

潘琦,这位“90后”的女孩,以她的执着和拼搏让青春在神农架林间绽放。(魏家锋 肖清根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