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如绿浪载着灵动和诗意扑面而来;葱郁的树木簇拥成水上森林,虽呈岛状分布,却别具一番奇丽。鹭鹬类涉禽时而垂头捕食鱼虫,时而停步梳理羽毛;雁鸭类游禽领着娃扎堆游玩,尽情地撒欢……
这里是我国三江平原东北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的三角地带——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国疆土最东端的“国际重要湿地”。一段时间以来,一个“雕占鹳巢”的鸟类趣事儿就发生在这里。
沼泽湿地鸟天堂
三江自然保护区跨黑龙江省同江和抚远两市,面积19.8万多公顷,区内有大小河流近60条、湖泡210多个。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分别流经保护区30公里和115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护区内蜿蜒曲折的几十条中小河流,其上游多为沼泽湿地,很多都没有明显的河槽。汛期,保护区内的大小河流几乎都会受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大江的回水顶托,河湖汇流、汪洋一片,给人以水乡泽国“亚马孙”的错觉。
在汛期到来之前,每年从3月份开始,冰雪渐渐消融,北归的候鸟成群结队,如约而至三江自然保护区。它们在这里或短暂停驻补给,或筑巢繁衍后代。直至深秋,三江自然保护区都是鸟类非凡的生态乐园。
在抓吉管理站的瞭望平台上,放眼望去,水天相连,树苇交融,分不清哪里是江河航道,哪里是沼泽湖泡。一处明显是人利用树干架起的鸟巢,且因为有呆头呆脑的幼鸟在巢很是抢眼。
“那是我们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鸟巢,但现在看到巢里是两只白尾海雕的幼鸟,三江湿地‘雕占鹳巢’的梗就是在这一个人工鸟巢发生的。”三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小东笑着说。
“‘雕占鹳巢’的自然现象难得一见,大自然很神奇,也很有趣儿。”“三江这一大片湿地,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繁衍栖息地。为了把三江湿地建设成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园,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目前,我们共监测和记录到268种鸟类,每年在三江自然保护区过境、停留的鸟类有近百万只。”于小东介绍说。
人工筑巢引鸟归
候鸟回迁之后的孵化季,三江湿地有着别样的生机。以东方白鹳为代表,几乎所有的鸟儿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保护区精心搭建的人工巢穴,成为鸟类繁衍的新选择。越来越多途经三江湿地的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候鸟,也因此停下了继续北迁的脚步,在此安家落户。
受了“欺负”之后,东方白鹳已成为三江湿地的“明星”鸟类 贾晓平摄
“三江湿地和俄罗斯远东区域是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最主要繁殖地。但是保护区内适合其做巢的高大乔木比较少,因此东方白鹳天然巢的数量也十分稀少。”于小东说。为扩大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拯救这一濒危珍稀野生鸟类,从2013年冬季开始,三江自然保护区按照东方白鹳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地点,陆续搭建人工鸟巢共计252处,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招引。
让人意外的是,为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鸟巢,竟得到了其他鸟类的青睐。工作人员监测发现,2019年为东方白鹳搭建的一处人工鸟巢,竟然被同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白尾海雕占巢且成功繁殖幼鸟,至今已连续6年。除了“雕占鹳巢”,2023年,保护区搭建的人工鸟巢再次迎来了新朋友——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燕隼。多种珍稀鸟类选择人工鸟巢繁衍后代,充分表明人工筑巢是保护湿地鸟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监测表明,人工筑巢让三江湿地的鸟类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提升。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东方白鹳繁殖巢数量由2013年的十几巢增加至2023年的152巢,10年间增长了10倍,为恢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白尾海雕和燕隼相继占领人工鸟巢繁殖这一现象,启发了三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发展工作的思路。于小东表示,未来,保护区将继续开展人工鸟巢搭建工作,为更多湿地鸟类营造舒适、安全的家。
强内联外护鸟飞
三江自然保护区入选202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案例”名录。
三江好不好,动物们最知道。三江自然保护区里生活着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等2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鸳鸯、雪兔等6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紫椴、莲、野大豆等1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适生地。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三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们平添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多年来,为了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三江保护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自2016年起,三江自然保护区累计退耕还湿333公顷,湿地功能恢复212公顷,泥炭地再湿与植被恢复1000公顷,建设人工生境岛鸟类栖息地32个,使得三江湿地原始风貌得到极大恢复,水鸟栖息地生境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开展生态修复的同时,三江自然保护区不断强化资源保护。通过全面建立林长制,保护区目前已建成抓吉、海青、鸭绿河等管理站8个,荷花泡、瓦盆窑、姜明里岗等管护点18个,形成了局辖站、站管点的三级管护体系,实现对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管护。
随着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快步推进,三江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打开思路,与毗邻的俄罗斯相关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保护行动。从2001年开始,三江自然保护区先后与俄罗斯大赫黑契尔国家自然保护区、犹太自治州巴斯达克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百隆斯基国家自然保护区均签署了联合保护协议。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三江自然保护区还把候鸟保护领域不断扩大。2015年,三江自然保护区的跨国保护行动再次升级:与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联合管理局签署联合保护协议,共同开展更为广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联合管护面积达到200万公顷。20年来,双方以国际合作为契机,稳步推进珍稀濒危水鸟监测保护与宣传教育工作,共同开展了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鹤类等珍稀物种调查与交流活动,举办了悬挂爱心鸟巢、湿地知识竞赛、中小学生绘画比赛、野外放飞等宣传教育活动。中俄双方联动为切实维护东北亚生物多样性,努力打造生态完整、空间连续、功能提升的跨界自然生态长廊作出了重要贡献。
智慧监测随鸟行
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地保护。随着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三江自然保护区不断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力求通过科学监测,进一步摸清各种鸟类的生物习性与特点。
2017年,三江自然保护区在抓吉、海青和永发区域的东方白鹳人工巢上安装了视频监测系统100余个。通过视频监测与数据分析,工作人员发现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均有沿用旧巢习惯,并且优先选择10米以上的人工鸟巢筑巢繁殖。同时,通过视频监控,巡护员成功拍摄到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等鸟类筑巢、理羽、孵化、喂食等行为,掌握了营巢期、孵化期和育雏期亲鸟和雏鸟的行为特征,为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从2018年起,三江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陆续在永发泥鳅河、抓吉15连和22连、鸭绿河58连等区域,为东方白鹳等鸟类佩戴卫星跟踪设备30多个,进行迁徙规律的监测和研究。通过卫星跟踪监测数据显示,在保护区繁殖的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为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渤海湾地区的天津和山东等地,还有的个体在朝鲜越冬。次年春季,这些东方白鹳大部分会回到三江湿地进行繁殖,部分个体会飞往俄罗斯。
监测成效显而易见,为进一步提高监测管理效率,2023年,三江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智能监测系统平台,实现智能平台数据精确快速分析和高效管理。
如今,三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保护区鸟的种类从建区时的245种增加至目前的268种。保护区内经常可见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的翩翩身影。
“雕占鹳巢”和“鸠占鹊巢”一样,是大自然的法则。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有幸见证了这一自然法则。并且,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干部职工们以生态修复和水鸟保护行动,与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一起合奏了自然法则交响曲。(康勇军 牟景君 贾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