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建设46年来,甘肃省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英雄,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和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
八步沙,甘肃古浪一个备受风沙侵蚀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树茵连绵、郁郁葱葱。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40多年前,这里风沙肆虐,第一代治沙人——六位年过半百的当地村民,在八步沙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向沙漠宣战。
为了心中的那抹绿色,郭万刚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从此,不分春秋、不问冬夏,他与林场人员一起奋战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道挡风墙。“只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就一定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郭万刚坚定地说。
六老汉的儿子、孙子,一代接着一代干,染绿了八步沙、黑岗沙、磨米沙等一个个风沙口,累计治沙造林30.6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近45万亩。八步沙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沙漠边缘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转变,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贡献。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用简单的“人拉手刨”的方式与风沙斗争,这让从小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徐先英明白,治沙不仅仅是种树、固沙那么简单。
研发、完善、反复试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凭着一股西北汉子的倔强劲,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90多台(套)治沙装备。同时,他春天顶着满天黄沙、夏天冒着炎炎烈日,在腾格里沙漠中试验抗旱树种,成功筛选出4种抗逆性强的沙地造林树种。
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用科技阻挡风沙脚步。徐先英荣获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等多项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愚公的坚守与拼搏。
岁月如歌,初心不改。“三北”工程建设中,无数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
76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人。兄弟俩年轻的时候,村里到处是草木不生的荒山秃岭。“刚强兄弟”看着家门口的沃土被雨水冲走,便下定决心种树,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买树苗、种树、育树,这一种就是56年。56年来,兄弟俩用坏了上百把铁锹,在方圆400亩地的边边角角种上了50多种、8万多棵树,在黄土高原上种出了一个“小江南”。
在一个个“当代愚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三北”工程的建设队伍,书写着新的绿色传奇。
近日,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在民勤治沙现场给新加入的志愿者讲梭梭的栽植注意事项。
2006年抱着“决不能让我的家乡消失”的信念,“80后”马俊河发起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与前辈们不同的是,马俊河运用“互联网治沙”,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民勤的生态环境治理中。18年时间,马俊河扎根沙漠,换来了6万多亩荒漠上的梭梭林茁壮生长。
河西走廊上,一支支义务压沙队伍向荒漠腹地挺进,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走进沙漠治沙,众多企业、志愿者也加入治沙大军。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从“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六老汉”,到摸爬滚打在沙漠里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从“刚强兄弟”挖洞挑水种树56年,到马俊河发动社会各界志愿者治沙,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品格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当前,甘肃正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新的“赶考路”上,陇原儿女继续弘扬“三北精神”,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必答题”,持之以恒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甘肃贡献。(刘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