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一对不凡犀鸟带来的奇迹

2024-08-0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沙沙”“沙沙”……7月24日清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驮押屯内,一处崖壁石洞传来与平日不一样的声音。那是雌性犀鸟开始破巢,泥沙掉落到枯枝树叶上发出的声响。经过91天的共同孕育与守护,这对冠斑犀鸟第六年再次成功在崖壁石洞中完成育雏,它们的孩子即将在这美好的夏日出巢。

冠斑犀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实行一夫一妻制,又被叫作“爱情鸟”。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整记录了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中筑巢、繁殖成功及破巢而出的全过程 韦忠新摄

7月24日6:53,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雌性冠斑犀鸟在享用雄性冠斑犀鸟送来的食物后,开始了凿巢破巢的工作。其间,雄性不断送来食物为其补充体力,幼鸟也偶尔帮忙啄开几口。直至12:17,巢口终于破开足够大,雌鸟奋力挤出。随后,幼鸟开始试探外面的世界,先是将头探出巢外打量,迟迟不敢挤出。直至13:20,幼鸟才鼓起勇气奋力挤出巢。


从石洞中破巢而出的雌鸟 韦忠新摄

这对冠斑犀鸟自2019年起便在此崖壁上筑巢繁育,至今已是第六年,共繁育出11只幼鸟,种群数量达到13只。

冠斑犀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属极危物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及广西南部。其生长繁殖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更是极为罕见。2020年,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整记录了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中筑巢、繁殖成功及破巢而出的全过程。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冠斑犀鸟实行一夫一妻制,又被叫作“爱情鸟”。它们的育雏方式非常特别,通常是在树洞中筑巢,用泥土封好门洞,留下雌鸟在巢中负责孵化和照顾幼鸟,仅留一道小口子用于投喂食物,历时约90天。其间,雄鸟每天寻回食物投喂雌鸟及幼鸟。等幼鸟羽翼丰满后,雌鸟便带其破巢而出。

雄性冠斑犀鸟在外面捕食 韦忠新摄

驻足观望 韦忠新摄

警惕观察 韦忠新摄

自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在上级林业部门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保护区逐步探索出一条管护结合的野生动物管理模式,并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以期发挥最大的保护效果。他们用专业与热爱倾情守护冠斑犀鸟种群。

目前,分布于广西的冠斑犀鸟种群数量约为200只。为提升监测水平,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16个珍稀物种视频监控监测固定点,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并出台了相关的物种数字化巡护管理监测工作方案。同时,他们全面规范管理,提升管护能力,通过启用巡护系统、严格管理分片巡护、推进管护员的有效管理和聘用、注重管护技能的季度定期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管护能力。

几只冠斑犀鸟停留在树枝上 韦忠新摄

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不断提升社区共管水平,与保护区内的村屯群众不断加强管护合作,签订共管协议书,进行保护区管护委托,搭建双方联合巡护、宣传、打击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建成“管理中心-管理站-管护员-社区村民小组-生态护林员”五级共管模式,逐步实现联合共管常态化。

2018年起,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有针对性加强了对冠斑犀鸟的监测。于2019年3月,终于寻见一对冠斑犀鸟在崖壁石洞筑巢繁殖。这个回归意义重大,是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的有力证明。从此,该保护区把冠斑犀鸟作为重点保护和监测物种之一,加强保护和监测。其繁殖数量每年平稳增长:2019年7月这对冠斑犀鸟在崖壁石洞中成功繁殖2只幼鸟;之后,每年都在同一个崖壁石洞成功繁殖2只幼鸟,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雄鸟投喂石洞中的雌鸟和幼鸟 韦忠新摄

村民韦忠新是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员,也是驮押屯冠斑犀鸟的发现者。他对冠斑犀鸟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我是一名冠斑犀鸟的守护者。”这简单朴素的一句话饱含了他对冠斑犀鸟的爱护之情。

建造中的鸟咔咔学校 花七摄

走进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驮押屯,“咔咔”叫声隐约传来。村民蓝焕辉是自然爱好者,谈起冠斑犀鸟便滔滔不绝。他笑着说道:“冠斑犀鸟是我们屯的宝贝。这些年,我们保护了它们,它们也给我们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以冠斑犀鸟为核心的自然研学活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生态价值,冠斑犀鸟的“咔咔”叫声敲响了驮押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前奏。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探索社区发展与保护工作结合的方式,努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李文华 刘瑾 黄国力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