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维护粮食安全,我国的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贡献很大,却鲜为人知。
防护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高沙化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牧草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三北地区,防护林极大地庇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河西走廊等粮食主产区的耕地,以及内蒙古等地的草原和牧场,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许多沙化草原恢复了勃勃生机。
林不足,则土不牢;林不密,则水不保;林不茂,则粮不丰。“三北”工程实施前,三北地区超过1.95亿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有超过1.5亿亩草原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数以百计的水库被黄沙掩埋。1976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138个重点县,粮食平均单产仅64.5公斤,人均收入不过39元。
“三北”工程一期就确定了以营造农田、草原防护林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方针。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建设退化草原防护林,使草原林网化的比重由38.8%提高到92.2%,10万亩不毛之地由此变成了人工饲草基地,一些沙化草原牧草产量提高62.5%。黑龙江省拜泉县“三北”工程一期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超过1.1万条,365万亩耕地全部得到庇护。与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如今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土壤径流减少77%,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林网内风速降低38%,农作物播种期地温提高0.7℃,生长期地温提高0.4℃,成熟期地温提高0.9℃。 2010年以来,拜泉县连续14年粮食产量超过7亿公斤,是1978年的2倍多。
林茂促粮丰,仓实天下安。“三北”工程实施以来,仅农田防护林就营造了2484万亩,有效庇护农田面积达4.5亿亩,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其中,“全国产粮十强县”均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
可见,巩固提升并利用现有空间继续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对保障三北地区农田和草原高产稳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当前,各地可以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继续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草原发展需要的防护林体系;科学选择建设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和配置模式,合理布局林带走向、间距和宽度;严格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加强对防护林保护、更新、建设情况的跟踪监督,把防护林保护等相关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确保现有防护林面积不减、功能不降,新建防护林在稳定发挥其服务农业、草原生产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发挥其生态、经济等效益。
事实上,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不仅守护了农田“粮库”、草原“粮库”,还扩充了森林“粮库”。据统计,森林食物已成为除粮食、蔬菜之外我国第三大农产品,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人均森林食物产量约130公斤,居世界前列。未来,广袤的农田、草原防护林将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更多支撑。(吴兆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