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锥连栎、滇青冈、云南波罗栎等11个树种4万株树苗,按照“宫胁造林法”种植流程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林场马街林区种下。这标志着中日合作宫胁造林一期项目圆满收官。
该项目由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向日本株式会社山田养蜂场海外事业部申报,于2017年启动调研考察,2019年在昆明市西山林场靠滇池面山的荒漠化陡坡地实施。项目通过采取“宫胁造林法”,进行本土树种乔灌木混交种植,以实现生态治理和植被修复。
自2020年至今,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与日方民间友好企业山田养蜂场严格履行《中日民间友好合作“宫胁造林”项目种植五年协议》,累计种下12万余株树苗,曾经的荒山已逐渐恢复为近自然生长的生态林。
“宫胁造林法”是由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著名植被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学家宫胁昭博士发明的植被恢复方法。“宫胁造林法”的理论基础是潜在植被和演替理论,并强调和提倡用乡土树种建造乡土森林。同时通过演替,让前期群落为后期群落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最后达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平稳的顶级群落,与造林地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相适应,实现稳定的生态平衡。“宫胁造林法”通过改造土壤,控制水分条件,收集当地的乡土树种种子进行营养钵育苗,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适应当地气候的顶级群落类型。其特别之处在于:一是营造的森林是环境保护林,而不是用材林和风景林。二是造林用的树种是乡土树种,主要是建群树种和优势树种,并且强调多种类、多层次、密植、混合。三是成林时间短,从荒山到森林的形成,通常只需要20—50年。四是管理简单,一般在开始的1—3年进行除草、浇水等管理,以后就任树苗自然生长,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5年来,西山林场在日方专家指导下,严格按照“宫胁造林植被恢复技术”标准,种植乡土树种,重建森林,改良土壤、增强水文效应,提升西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快速构建稳定且多样化的微型生态系统。工作成果显示,“宫胁造林法”突破了传统植树造林模式的局限,尤其在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等难造林地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杨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