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表示,国家对加强大熊猫保护十分重视,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熊猫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成效显著。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是我国国宝,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邛崃、岷山、秦岭等六大山系。
魏辅文说,我国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约72%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外我国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促使其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1100余只增长到目前约1900只。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科研平台,集中力量对大熊猫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并进一步提高大熊猫演化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保护医学等科学研究水平。
据悉,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科学优化配对繁殖、疫病防治等技术体系,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728只,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大熊猫维持在同等水平,为国际合作、科普教育、放归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级为“易危”就是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完美结合所取得的最大成效,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为全球濒危物种的保护树立了一面旗帜。
魏辅文介绍,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他说:“我在美国圣迭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英国爱丁堡访问的时候,看到外国民众为了看到大熊猫往往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饲养人员对大熊猫给予了精心的呵护。这对促进国外公众进一步了解我国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民间友好交流发挥了难以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与包括世界各国持续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目前大熊猫繁育、科研成果丰硕。大熊猫国际合作初期的时候,当时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是很低的。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如国外合作机构助力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克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难问题;联合开展圈养大熊猫食物营养、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了疾病的治疗能力,极大改善了大熊猫健康水平。通过大熊猫国际合作,我国获得先进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得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先进技术、专家团队等系列支持,为我国培训了一大批包括野生动物保护人才队伍,促进了我国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大熊猫赴境外开展合作,均受到所在国公众的普遍欢迎。(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