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长江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成效显著

2021-02-24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过两个月,等它们再壮实些,就可以回归老家了。”1月22日,长江三峡大坝坝顶,望着苗圃中绿意盎然的荷叶铁线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满面笑容。开春之后,他们将把眼前这叶如荷叶、状似灵芝的珍稀蕨类,尝试野外移栽到群落原产地重庆石柱、湖北恩施。

荷叶铁线蕨是三峡库区特有濒危植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位列“极危”。

20年前,在沿江野外考察时,黄桂云在湖北恩施江边岩石上发现小片分布的荷叶铁线蕨,立即展开抢救行动。黄桂云说,多年来,她和团队通过迁地、传统繁殖和克隆技术,繁育出荷叶铁线蕨5000多株。

荷叶铁线蕨“起死回生”的经历,见证着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的艰难和成效。

三峡区域地理环境独特,分布着2000多种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物种资源宝库,也是我国特有植物分布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黄桂云介绍,三峡工程的开发和生态保护是同步开展的,从1992年起,三峡集团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对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实验室内模拟植物野外生长环境,开展批量繁殖。近年来,三峡集团每年划拨数千万元支持科研和保护,加大对可能受到工程影响的三峡库区陆生、水生植物的保护力度。

上半年在野外走访观测,下半年在实验室内培育苗木,几乎成了黄桂云10余年来的工作常态。“这些年,我们抢救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有1181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三峡珍稀植物研究与保育基地。”黄桂云说,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珍稀植物示范区,最初迁地保护的2.58万余株各类珍稀植物,已经新繁育出18万余株。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三峡植物园也在珍稀植物保护方面颇有成效。

前不久,三峡植物园的科技人员将精心栽培的巴东木莲进行野外回归栽植,巴东木莲野外回归数量突破2000株。三峡植物园主任宋正江介绍,巴东木莲是中国特有树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除了巴东木莲,我们还开展了疏花水柏枝、红豆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繁育试验和回归试验,并在宜昌市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建立了试验林。”宋正江说,目前已收集三峡地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460种,建立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迁地保护基地450余亩、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圃30亩。

“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之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重视,三峡区域的山林都有了护林员,认识植物、保护植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黄桂云说,她的愿望就是看着一个个珍稀植物物种在野外成群繁育。(记者 程远州)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