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国家公园

三江源:江河势起 万物生长

2024-05-22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羊来了!拦住1公里内通行的车辆,关闭发动机,别让司机和乘客下车,千万不能鸣笛!”5月7日上午10点多,青藏公路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尕玛英培拿起对讲机细细叮嘱。

  可可西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呼呼风声。尕玛英培举着望远镜,紧张地盯着公路旁徘徊的藏羚羊群,“1只、2只、3只……”看到首批47只藏羚羊顺利通过公路向可可西里中心区域卓乃湖方向迁徙,尕玛英培长舒了一口气,通知同事放行等待车辆。

  藏羚羊迁徙是气势恢宏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每年,来自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以及青海三江源的雌性藏羚羊,会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产崽,结束后携幼崽返回原栖息地。

  从20世纪90年代不足2万只,到如今超过7万只,三江源的藏羚羊种群数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一方面,可可西里各保护站不间断开展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一切违法行动;另一方面,国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成立自然保护区、设立国家公园等,为藏羚羊繁衍、迁徙保驾护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告诉记者,藏羚羊保护是人类参与濒危动物救护的成功案例之一,如果保持现在的状态,藏羚羊种群数量还会持续上升。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种子植物50科832种,分布有唐古红景天等国家重点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84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玛多,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个县。站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巍峨矗立的牛头碑旁远眺,大山宽谷间,扎陵湖、鄂陵湖静静横卧,湖面泛着层层光波,两湖间似有玉带连接,那便是黄河了。

  “三四十年前的玛多,可没有这么好的风景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韩常鹏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草地植被出现退化,湖泊湿地减少,野生动物锐减……

  为恢复当地生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牧民迁出核心区,减少畜牧量,加大黑土滩、黑土坡治理力度,提升牧民生态管护能力……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启动,玛多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

  经过多年系统修复保护,玛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监测数据显示,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

  玛多的生态之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变迁的缩影。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1%、30%以上。

  “为了实现源头区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保护,我们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国家公园区划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调整至19.07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

  江河势起,万物生长,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的乐土。20年前,三江源见过雪豹的人屈指可数。但在今天,雪豹、欧亚水獭等珍稀动物频频亮相,兔狲、藏狐、白唇鹿、黑颈鹤争相出镜。

  “没有人能比世代寄居于此的牧人更了解江河源头。”孙立军说,三江源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历来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国家公园建设之初,当地社区和牧民群众就成了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1.7万多名牧民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生态的守护者。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工作群,时常会被活跃在三江源各个角落的生态管护员们刷屏,他们或捡拾垃圾,或巡山转水,或分享巡护过程中拍摄到的野生动植物。正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培训教材》首章中写的那样:

  草原是我的家,雪山乳汁养育了牧人。

  山间小溪汇成江河,滋养着万物。

  成群的野生动物来牧场做客,我的草场就是它们的家。

  我牵着马,顶着风雪。守护家园不怕路险道远。

  今生所作,福祉子孙……(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