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国家公园

祁连山国家公园:擘画西部生态高地

2020-08-1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绿色时报8月14日报道(记者 王江江)  祁连山,匈奴语为“天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

  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由中办、国办印发,要求试点期间开展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等任务。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努力把祁连山打造成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相继出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神山水映 李军摄

  

草原

  

  打造生态保护高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占31.5%,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68.5%。甘肃片区涉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7县(区),包括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农发山丹马场等。青海片区涉及德令哈市、天峻县、祁连县、门源县4县市,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

  2018年10月,依托国家林草局驻西安专员办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2018年11月,在甘肃、青海两省林草局分别加挂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青海省管理局牌子。甘肃片区组建了酒泉、张掖分局,初步构建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甘肃片区依托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盐池湾两个分局组建了张掖、酒泉两个综合执法局。

  国家林草局与甘肃、青海两省政府建立了三方会商机制,成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甘肃、青海两省分别成立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协调推进组。甘肃、青海两省成立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

  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会同甘肃、青海两省管理局,利用国土三调数据,开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草地资源调查,夯实了自然资源管理基础。建立了自然资源档案数据库。组织统一开展了现地勘界立标工作,划清祁连山国家公园空间边界。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为统筹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2018年、2019年,甘肃省先后对祁连山、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重叠的2426.68万亩进行重新确权。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已退出矿业权144宗并实施生态环境恢复,甘肃片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由2017年的29.79%提高至2018年的30.04%。目前,张掖和武威市核心区牧民已全部搬迁。

 

冰川

  

森林

  

祁连山

  

  构筑生态科研高地

  “雪山之王”又回来了。近年来,雪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监测画面中,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获批。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研究制定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勘界立标规范》,作为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颁布;拟定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代拟讨论稿)》,发布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产业准入清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办法》《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办法》等7项暂行办法。同时深化科研合作,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资源专项调查。初步搭建了生态系统监测平台,强化动态监测和督查执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维修管护站点,推进统一标识工作,配置了巡护车辆、手持终端、卫星电话、巡护服装等设备,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打造重点生态区域的环境监管,积极构建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在试点区范围内,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建设以“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库、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机动车尾气监管数据网络、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网络、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数据网络、城市重点区域监控数据网络、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评估与动态监测平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监控平台、智慧环保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天地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信息监测网络。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加快实施“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管控网络建设。青海片区截至2019年底,累计布设相机1100余台次,监测范围5000平方公里,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4000余份。多次拍摄到多只雪豹同框以及珍稀野生动物豺、荒漠猫的珍贵画面,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同时多年来持续广泛的科研监测工作为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和队伍整体能力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雪豹

 

血雉

  

荒漠猫

  

藏原羚

  

藏狐

  

黑颈鹤

  

  建设生态文化高地

  祁连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峰,更是文化上的高峰。孕育了不同民族绵延发展的祁连山,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高端论坛、自然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概况、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教育和服务信息,全面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壮丽的自然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展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我国生态领域的屏障地位,弘扬了祁连山生态文化,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建立国家公园的认识,打造了国家公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区域形象。

  2018 年,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甘肃省与国家林草局共同举办了“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高端论坛。

  大型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一年四季的变化,讲述以雪豹、白唇鹿、黑颈鹤、野牦牛(祁连山四大代表性物种)为主的10多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故事,首次向世人展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

  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特约摄影师鲍永清的摄影作品《生死对决》获得BBC英国国际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总冠军,实现我国在该奖项零的突破,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青海两省管理局开展自然文化教育与体验。盐池湾博物馆、祁连山自然展馆为当地中小学和社区居民等提供了自然环境教育与体验,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将其作为科研教学基地,增强公众珍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青海片区通过举办生态课堂进校园、自然体验、生态夏令营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更加博大精深的祁连山。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