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14日报道(记者 陈永生 赵辉)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地处鄂西北,位于北纬31°,中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这里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分布区,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关键地区之一,拥有北半球保存最为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山地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北亚热带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是国宝级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区。
阴峪谷峡谷相对高差2000多米,峡谷两侧的中山地带是神农架金丝猴最喜欢的天然栖息地之一。 徐欣摄
神农架国家公园2016年11月17日挂牌。
2017年5月8日,海拔2800米的老君山,神农架国家公园第一块界碑落成。界碑上有编号、经纬度、海拔、界线走向,还有神农架国家公园的二维码。这样的界碑共立下114块。
神农架国家公园就此有了清晰的边界。此时,距离《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获批仅仅过去一年。
2018年6月9日,神农架国家公园牵头,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在神农架成立,建立了“6+1”朋友圈。湖北、重庆7个自然保护地发出倡议,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区域性保护地互动融合、协同共建的工作机制,促进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神农架国家公园就此走出边界的限制。此时,距离神农架国家公园第一块界碑落成仅有一年零一个月。
过去的5年间,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围绕试点方案确定的13项改革任务,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价值有国家代表性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北,相传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1970年建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就位于神农架林区内。
神农架是全球1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全球最突出的233个栖息地类型之一,是中国1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遗产地。
自然生态系统有国家代表性。
金丝猴家族群
这里有中纬度保存最为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山地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北亚热带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是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区,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5种,川金丝猴、林麝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4种。
这里是世界级地质博物馆,记载着16亿年来地球变迁的历史,地表出露中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所有地层单元、地质纪年、山岳奇观、岩溶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拥有中元古界、新元古界的标准地质剖面,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植物化石群。
自然生态系统有原真性。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其中91.2%以上的森林都是天然林,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分布区。
自然生态系统有完整性。
这里拥有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共有5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75个群系,具有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基因库,是我国东西南北植被分布的过渡地带,为各个地区动植物荟萃之地。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国土面积的0.01%、湖北省国土面积的1.71%,却保存了全国10.6%的维管束植物种类,保存了湖北维管束植物种类的76.1%、脊椎动物种类的63.64%。
亚高山地带粉红杜鹃花海 姜勇摄
荣获湖北改革奖
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的35.97%,覆盖5个乡镇25个行政村,8047户20325人。
国家林草局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湖北省政府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先后29次召开联席会议,解决体制试点中的重大事项。
在湖北省发改委、省林业局的指导支持下,试点区在健全工作机制、整合管理机构、推进规划编制、加强资源管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1种类型保护地科学归并、优化,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试点区实现了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建立了1个局机关、4个管理处、18个管护中心,实现了统一规范高效的扁平化、网格化、一体化管理。“生态保护第一”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9年,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成果荣获第二届湖北改革奖。
——推行科学保护。2018年5月1日,《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施行。神农架国家公园制定了产业准入正面和负面清单,组建了自然生态资源综合执法大队,制定了资源保护、社区共建等80多项制度,组建了有181名专业巡护员、650名农民管护员的资源管护队伍,建成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信息管理中心、景区游客流量预警系统。依法依规治园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期间,修复生态76处约21万平方米,启动野外保护站、疫源疫病防控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心建设,建成上跨式、下涵式、缓坡式3种类型25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野生动物廊道网络体系已经构建。
——强化科学研究。神农架国家公园与国内29所高校、12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多领域合作研究,组建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林草局神农架金丝猴研究中心,联合组建了中国林科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植物新种5个。跨区域金丝猴专项调查发现,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种群从8个增至10个,总量从1280只增至1471只,栖息地从250平方公里增至354平方公里。首届“神农架国家公园杯”观鸟赛发现鸟类新记录种10种。
——坚持科学利用。神农架国家公园采用定量、定线、定点、定时开放,为公众感知、宣传、保护国家公园提供公益平台,为3.5万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提供创业机会、就业岗位。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
——创新社区建设。探索社区共建共享机制,用国家公园标识制作社区、农户门牌号码,将公园文化融入社区、融入家庭。为纾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投入3040.51万元,建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薪材替代以电代燃、兽灾商业保险、候鸟迁徙补食补偿、社区产业帮扶、绿色产业项目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帮扶机制、发展机制。
——开展国际合作。2017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在神农架举办,发表《神农架宣言》。试点期间,神农架国家公园金丝猴保护基金会成立,接受首批捐赠400万元;同法国普罗旺斯高地世界地质公园等4家国外地质公园和18家国内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
农顶园区神农谷石林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泥炭储量最多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
国家公园建设推动社区共建共享
神农架动植物资源丰富。林区分布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762种、野生脊椎动物493种,可入药的动植物达2013种。
历史上的神农架,采集和狩猎是村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吃肉上山转,吃盐兽皮换”传承了多年。
神农架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相对滞后。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42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04元。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坚持保护第一,原住民的生活如何安排?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柳健雄说,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探索自然保护和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3月25日,神农架生态旅游区恢复开放。在天燕景区入园口,游客们戴着口罩,排队登记、测温入园。景区内,有专人对公共区域喷洒消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景区日接待量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的50%,瞬间流量不超过最大瞬时流量的30%。
神农架是国际国内著名的生态文化体验区、自然教育课堂和科研科普基地。即便没有疫情,国家公园也对访客进行流量控制,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
试点区实行严格保护,居民生产生活受到限制。野生动物种群繁衍、数量增多,时有野生动物毁坏农作物现象。为纾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试点区创新建立了兽灾商业保险。候鸟迁徙补食对原住民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管理局也进行适度补偿。
为减少资源消耗,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生态移民的430余户农民实行了薪材替代,以电代柴,按照每户每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同时,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聘用650个原住民生态管护员。管理局扶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行“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区内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实行关、停、并、转,引导社区居民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绿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累计投入资金3040.51万元,推动形成一乡一镇一特点、一村一组一特色的社区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北省林业局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