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荒漠化防治 > 工作动态

辽宁彰武:开创樟子松引种治沙先河

2024-05-28   来源:绿色中国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

绿色中国辽宁阜新5月16日电(融媒体记者耿国彪、符超 通讯员张欣瑞)5月14日,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随“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活动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彰古台万亩松林,这里是世界上首次应用樟子松固定住流动沙丘的地方,可以说新中国的科学治沙从这里开始。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活动记者在彰古台采访(无人机照片)符超 摄

建国初期,彰武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一年365天中有240多天黄沙漫天。要挡住茫茫的科尔沁,固沙造林是主要任务。

1952年东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与营建初期,在彰武县章古台大一间房流动沙丘进行治沙试验,探索固定流动沙丘技术。并于1953年春,从呼伦贝尔的红花尔基引进樟子松种子开始育苗试验,此前在沙地上还没有进行过樟子松引种造林。

随着彰古台建起第一个苗圃、第一个固沙造林实验站,彰武科学治沙由此开启。

彰古台郁郁葱葱的万亩松林(无人机照片) 符超 摄

1955年秋,彰古台栽植的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位于面积为7407亩的省沙地所后坨子实验区内。且附近林内存在樟子松天然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密度达867株/亩,最大树龄21年,树高3.6m。

70多年之后,如今的彰古台万亩松林郁郁葱葱,一排排樟子松枝叶繁茂,枝型整齐,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被漫漫黄沙覆盖。

彰古台郁郁葱葱的万亩松林(无人机照片) 符超 摄

“经过70多年的实验,证明樟子松是四大沙地中比较适宜的针叶乔木树种,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三北”工程最重要的树种之一。”中国林科院生态所/三北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党宏忠说。

章古台沙地上引种樟子松并试栽成功,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成为“三北”防护林的核心树种,带动了“三北”地区樟子松固沙造林超千万亩。这里的造林经验也从辽宁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枝型整齐的一排排樟子松 (无人机照片) 符超 摄

目前,项目区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混交林,有林地与灌木林地总面积2156.4公顷,活立木蓄积135239立方米。其中,樟子松面积1474.3公顷,小钻杨、银中杨等各品种杨树432.5公顷,以油松、赤松为主的其他针叶树215.1公顷,色木槭、槐树、柳树等其他阔叶树37公顷;其余面积为灌木和经济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