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初夏时节,满目葱茏。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总书记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总书记的话既道出了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深刻揭示了其艰巨性与长期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指引。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其形成既有气候因素,也与人类不当活动有关,至今仍是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据联合国统计,全球1/4的土地严重荒漠化,每分钟就会新增11公顷荒漠,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荒漠化土地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68.78万平方公里,影响着4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荒漠化并不只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它引发的生存危机、贫困问题等,还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沙治沙从来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时,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近年来,总书记先后到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林场、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三北”工程林场考察调研,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加快沙海播绿步伐,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2年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动人的绿意在黄沙中不断绵延,由点到线,连接成片。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新华林场,经过40余年治理,才从一片沙丘、荒滩、盐碱地覆盖的“沙海”,蜕变为森林覆盖率达65%的“林海”。对此,总书记用“滚石上山”作了生动的形容。推着大石头上山,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必须竭尽全力,稍一松劲就可能前功尽弃。防沙治沙工作正是如此。虽然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明显,但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分布范围广、沙化程度重,治理好的土地上,不少植被还很脆弱,很容易出现反复;还没治理的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需要付出的时间更长、精力更多。如若不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进,不仅前期的努力会付诸东流,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转瞬即逝,还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荒漠化威胁。
治理好“地球的癌症”,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前提,但绝非一日之功。唯有下定非凡的决心,拿出非凡的举措,以“滚石上山”的精神防沙治沙,方能换得黄沙变绿洲、独木成林海,为祖国北疆构筑一道亮丽又牢固的“绿色长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