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很短也很长,总有一些时刻难忘。
三北,平凡也神奇,总有一些奇迹发生。
这一年,三北沙区植树种草忙添绿。“治沙魔方”草方格内去年新植的梭梭、柽柳、甘草、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今春刚刚吐蕊萌芽。它们与风沙抗争的顽强生命历程,也从此开始。
这一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自2023年6月起,从国家层面到工程区13省份,成立工作机制、编制规划、谋划项目、组织开工……一项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年间,繁复艰辛的各项工作接踵而至,不由得令人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激发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豪迈之情。
“三北”工程是跨世纪的重大生态工程,1978年正式启动,规划期73年,涉及中国北方13省份、辐射4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现已进入工程实施的关键期、攻坚期。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国家工程,使命如炬,初心如磐。一年来,为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治沙人步履铿锵、笃定前行,播撒栽种的草种树苗在广袤荒漠坚韧扎根,片片新绿在三北大地滋长蔓延,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家重大战略:
谋篇布局定位导向
“三北”工程,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见证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成为国家生态修复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国家生态安全,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绿化,多年坚持参加义务植树,多次深入“三北”工程有关省区实地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工程建设擘画宏伟蓝图、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发展道路。
2023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对建好建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防沙治沙步伐加快、成效显著。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2012—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在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有力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样本”,中国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工程建设仍需持续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个“事关”,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谋划和启动,旨在布局新时期生态文明大行动,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一年来,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迈出了坚实步伐,开创了防沙治沙的全新格局。
党政强力推进:
统筹谋划高位推动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期。在这个巩固成果、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必须在国家、省区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系统治理,通过更优化的顶层设计、更有力的高位推动,为全面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更加坚强、持久、有力的保障。
2023年6月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相关部门和三北地区各省区加强谋划、周密组织,统筹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
国务院建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制定“1+N+X”工作方案,明确相关部门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攻坚战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
2023年6月以来,国家林草局第一时间组建“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先后三次在辽宁彰武、内蒙古磴口和甘肃民勤召开现场推进会,在治沙第一线会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启动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谋划系统治理、光伏治沙等重点项目,组织协调相关省区推进沙化土地跨区域联防联治。突出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各项重点工作,组织相关省区推进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跨区域联防联治,协同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会同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科学布局光伏治沙项目;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支持引导三峡集团、中林集团等央企积极参与“三北”工程建设。今春以来,组织15个工作组分赴三北各省区开展包片蹲点调研,调度项目用地准备、种苗资源情况等,指导地方完善项目作业设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共同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联合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确定2030年前完成6亿亩目标任务,其中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4亿亩,细化六期工程的具体目标、项目分区、治理思路和治理任务,谋划布局68个重点项目,其中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涉及328个县、布局35个重点项目,覆盖我国主要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攻坚战重点项目主攻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推进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治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财政部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三北”工程建设,制定印发《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融资政策,指导“三北”工程区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探索。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荒漠化治理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水利部黄委会实施黄河分凌期生态补水,向巴彦淖尔市补充林草生态用水2亿多立方米。
“三北”工程区各省区相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攻坚战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等,多次召开“三北”工程攻坚战专题会议。各省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动员会,发起攻坚战总动员令,举行重点项目开工仪式,部署攻坚战任务。
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均发布了关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林长令,对攻坚战再部署。
河北、青海、宁夏等省区出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疆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写入2024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内蒙古、青海、辽宁、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编制本省区规划或行动方案。
一年来,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向着2030年全国67%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0%以上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随着攻坚战向纵深推进,新时代“三北”工程由过去林草部门主导实施的行业工程转变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的“一把手”工程。
坚持系统观念:
科学治理综合防治
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5省区,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沙源地。5省区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安排重点工程项目,蹄疾步稳推进歼灭战。歼灭战启动以来,以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为治理重点,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2023年两大沙地歼灭战完成重点项目治理任务97.06万亩。在此基础上,2024年进一步科学安排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努力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根治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新时代“三北”工程已由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调整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综合性工程,为此,将工程名称正式调整为“三北工程”。
新时代“三北”工程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全要素统筹、全系统施治、全面性覆盖。统筹植被建设、防沙治沙、水土保持、草原修复、湿地保护、矿山修复等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京津冀、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和阿尔泰山等五大片区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稳步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三北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拧成“一股绳”,统筹推进协同治理、联防联治,努力打造防沙治沙全新格局。
毛乌素沙地周边的甘肃庆阳、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石嘴山和吴忠等4省区5市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共同编制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布局方案,构筑毛乌素沙地蒙陕界、蒙宁界、陕宁界和甘宁界四大“防风阻沙带”,合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力争到2030年毛乌素跨界锁边林草防护体系基本建成。2024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省区边界和上下风口靠拢。
内蒙古、甘肃签署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力争到2030年两省区跨界区域沙漠阻击锁边体系基本建成。
国家林草局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协调腾格里沙漠涉及的三省三地市,采取央企和地方合作共建模式,打造环腾格里沙漠边缘光伏治沙、工程固沙、沙产业培育、主要风沙口治理示范样板。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动辽宁、内蒙古两省区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并推动内蒙古、河北两省区合作开展生态治理、消除断档盲点、实现绿色连片……
坚持系统观念已成广泛共识,“三北”工程已由造林种草向林草湿荒全要素系统治理转变。一年来,三北各地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编制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时,强化系统治理,以沙漠边缘及绿洲、沙地、流域、山系等为防治单元,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分区分类施策,灵活制定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
青海聚焦解决好沙患、水患、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沙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等七大问题,全面开启“三北”工程攻坚战。
辽宁统筹林草、农业、水利等部门力量,统筹实施植被综合盖度精准提升、沙化耕地精准治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试点示范、监测评估等八大重点任务。
新疆统筹推进阿克苏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疏浚河道、岸坡整治、农田整理、林草恢复等措施,构建河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打破项目行政界线,统筹实施护山改田、节水保湖、造林增草、治沙用沙等综合项目,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综合工程。
在系统观念的引领下,攻坚战稳步推进、鏖战正酣。目前,“三北”工程区已开工项目40个,完成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
创新机制技术:
提升动力增强活力
走进一些“三北”工程项目区,蓝天之下,连绵光伏板整齐铺开,汇成一片辽阔的海洋。轻风拂过,光伏板下绿意涌动、生机盎然。光伏板吸收阳光产生绿电,光伏板下甘草、马铃薯等作物及优质牧草尽情生长,光伏板间鸡鸭成群。这就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
一年来,以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为引领,三北各地采取央企合作、科技挂帅、工程建设管理考核、以工代赈等新机制新模式,探索“三北”工程建设新路径、考核管理新政策等,从政策机制层面强化全方位优化创新,为攻坚战持续注入强大新动能。
攻坚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治理绿色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广光伏治沙模式,确认6省区10个新能源基地实施方案,涉及装机规模1.124亿千瓦,指导宁夏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北部等新能源基地探索开展光伏治沙示范。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鄂尔多斯正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光伏长城”,装机容量1亿千瓦,可完成光伏治沙400万亩,带动完成生态措施治沙800万亩。“光伏长城”项目已在东西两段同时开工,相向而行,计划年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95万亩。
风电光伏治沙政策机制、技术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筹备召开“三北”荒漠化防治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现场会,加快编制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研究制定光伏治沙技术标准,发布《关于有序推进光伏治沙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光伏适建省区科学布局光伏治沙项目,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修复、草光互补等技术模式。
攻坚战广泛争取央企积极参与,推进治理项目化。
三峡集团、中林集团以组建项目公司的形式,负责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项目建设,首期项目今年5月15日已开工。项目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部,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毗邻,是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以扩大林草覆盖、消灭裸露沙斑为目标,建设周期3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万亩,总投资3.4亿元。2026年完成项目建设后,林草覆盖率提升5.36%。
攻坚战依靠科技力量治沙,推进治理现代化。
面对三北地区监测体系尚不健全、抗逆性乡土树种草种结构性供给不足、智能化治沙机械短缺等诸多科技挑战,国家林草局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初步建成“三北”工程生态感知平台并形成“三北”工程本底数据库,实施七大科技行动计划,制定发布攻坚战10个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全面推进15个科技高地建设,组织三北地区93个生态站组建联合观测网络。
同时,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2个专项中布局三北防护林稳定性与生态功能提升等项目。科技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等共建跨部门、跨领域的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国家林草局推动设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攻坚战注重制度机制创新,推进治理规范化。
国家林草局通过完善工程建设管理、考核体系等,持久激发工程建设活力。将“三北”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范畴,启动了《“三北”工程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编制了《“三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三北”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定(试行)》。
一年来,三北各省区在政策机制上大胆探索、改革开路。内蒙古阿拉善盟采取“国字头设计公司+央企+地方企业”方式组建EPC联合体,有效化解防沙治沙季节性强与资金到位晚的难题;锡林郭勒盟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让农牧民在治理过程中直接受益。山西忻州市结合光伏扶贫工程和旅游产业发展,在同一国土空间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两场战役。甘肃白银市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融资模式,实行“三年造、五年管”造林模式,8年后验收合格交政府统一管护。新疆组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调配生态用水,千方百计破解林草生态用水难题……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通过创新政策机制、优化技术革新等,“三北”工程建设的发展动力从以往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愈加澎湃。
生态产业融合:
绿富同兴以绿生金
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治沙,也要治穷。如何用发展的办法防沙治沙?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新疆阿克苏地区重点推动沙雅、拜城、温宿、阿瓦提、乌什等县发展生态沙产业,各县市结合区域特点,种植沙棘、梭梭、柽柳、文冠果、甘草、四翅滨藜、罗布麻等沙生经济植物,总面积25万多亩,并通过企业带动和规模种植延长产业链,共成立涉沙产业企业10家,涉沙种植和加工业年产值5893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和少数民族聚居地。
长期以来,“三北”工程始终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三北各地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三北”工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防沙治沙和民生改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有力激发攻坚新动能。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因地制宜发展红枣、核桃、苹果等特色产业,干鲜果品产量占到全国1/4。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依托农田防护林网,数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
依托工程建设,“三北”工程区适度发展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沙产业,促进区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功实现了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的华丽转变,大力提升人民福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目标成为现实。
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秉承工程富民、绿色惠民理念,各地创新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实现了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践行大食物观,开发森林食品、充实森林“粮库”,通过防沙治沙、改良土壤和科学种养殖,打造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拓展了食物生产空间,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火热的沙漠旅游成为善治沙善用沙的生动体现,绿洲湖泊沙漠同框,造就人与沙和谐共生的神奇美景,让“流量”攀升、“留量”持续成为可能,为众多沙漠景区创造了发展新机遇。
在各地,攻坚战实现绿富同兴以绿生金的理念日渐深入、模式更加丰富、机制愈加成熟,富民惠民成效愈加凸显。
内蒙古兴安盟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引导周边农牧民出租沙地、维护光伏板、参与板下种植养殖项目等,实现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富;巴彦淖尔市治沙产业日益多元化,形成了生态光伏、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等产业,治沙产业面积近90万亩。
宁夏紧紧围绕宁夏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林果产业,推广沙生灌木资源利用,发展森林康养等新兴朝阳产业,有序推进“光伏+”治沙模式,防沙之害、用沙之利。
辽宁省阜新县将坡耕地治理、生态河道治理、旅游路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网建设、白玉都香瓜、扎兰营子苹果梨等项目和产业高度结合,实现了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
甘肃平凉市华亭市持续建设核桃、花椒、树莓等产业基地近10万亩,人均林果收入超过750元。
三北大地,万顷荒漠泛新绿,万里沙区现生机。治沙扩绿攻坚,正发挥点沙成绿、点绿成金的神奇魔力,大漠变绿洲,沙漠成“聚宝盆”,为沙区人民带来良好生态福祉,助力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