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地到林海,彰武用了70年时间。
辽宁省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一度高达96%。70年来,一代又一代彰武人接续奋斗、治沙造林,全县沙化土地由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则由18万亩增长至212万亩。
5月28日,“2023年漠上草原欢乐跑”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彰武举办。这是当地第一次举办半程马拉松比赛。来自国内外的1400余名参赛者在万亩松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漠上草原德力格尔风景区一路畅意奔跑,见证了彰武县“把沙漠变成绿洲”的生态奇迹。
彰武县德力格尔沙地公园
推进系统治理
实施系列工程
辽宁现有沙化土地673万亩、荒漠化土地742万亩,全省87%的沙化土地和100%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辽西北。
多年来,辽宁省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抓手,以荒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先后实施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大规模造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等重点工程。其中,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是辽宁省为解决辽西北沙化和荒漠化问题实施的一场攻坚战役。
2022年4月,辽宁省林草局与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7家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联合编制了《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年,林草部门为辽西北地区安排林草建设总任务263.85万亩,实际完成林草建设(防沙治沙)任务320.83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21.6%;水利部门在沙化地区完成省以上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33.4万亩;农业农村部门年度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943万亩,是计划任务的120%;自然资源部门实施了辽西北沙化土地治理模式与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了一套可推广且适用于辽西北防沙带的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生态问题调查评价、监测与后效评估、碳汇提升、产业导入模式、政策保障以及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专题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辽西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等重大项目系统实施,为辽西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樟子松林
完善支撑保障
探索先进模式
早在1952年,辽宁省就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林业试验站研究阻沙固沙,开启了以彰武县为主的科学防沙治沙。7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沙区人民与风沙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构筑起以彰武县为核心的千余公里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林带,成功遏制了科尔沁沙地南侵,将科尔沁南缘向其腹地压缩了13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彰武县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攻克了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与防控科技难题,使三北地区上千万亩樟子松得到保护;形成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不仅治住了风沙,还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近年,当地又总结出蘸泥浆造林、深埋造林、储水瓶栽植、草方格固沙、套笼防护等治沙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防沙治沙成效。
更大的支撑保障来自顶层设计。
2021年,辽宁成立了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同时,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纳入林长制考核,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相关地区调研、指导。
早在2009年、2010年,辽宁即先后颁布《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等法规制度,建立了生态环境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朝阳市封山育林区
弘扬治沙精神
持之以恒推进
在70年的治沙历程中,彰武县涌现出了“大漠苍松”刘斌、“治沙书记”董福财、“辽宁好人”治沙科技专家宋晓东、自发造林典型侯贵、以马为伴坚守山林38年的李东魁等一批治沙先进人物,引领和带动全县广大群众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防沙治沙工程,形成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成为辽宁省科学治沙的强大精神动力。
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作为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弘扬治沙精神的平台、锤炼党性修养的课堂。2019年以来,学校共接待省内外学员410批次2.6万余人次,得到了学员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学员们反映,沙区人民在70年接力治沙中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值得学习,要宣传治沙故事,弘扬治沙精神。
未来,辽宁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以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认真实施“三北”工程,深入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扎实成效;强化科学技术支撑,针对林草良种选育、退化林修复、草原生态恢复、沙化耕地治理等问题,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为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调度,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性防沙治沙的新机制、新办法,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防沙治沙典型地区、先进人物的选树、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防沙治沙成效,在全社会营造防沙治沙的浓厚氛围。(潘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