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月21日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一带一路”倡议走入世界视野。
遥想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无论是驼铃声声,还是商船济济;无论是张骞凿空之旅,还是郑和七下西洋;无论是芬芳馥郁的茶叶,还是精致典雅的丝绸,都书写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一带一路”美好愿景,传承了丝路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
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到蒙古国“草原之路”,从巴基斯坦“愿景2025”到沙特“2030愿景”,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到欧洲“容克计划”,完成了“一带一路”从倡议号召到政策规划的对接,更印证了“一带一路”就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繁荣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息息相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时就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更是强调,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的倡议,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决心,那么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实现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我国也曾为了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走了弯路。当我们意识到为保经济弃生态得不偿失时,及时发出了最强烈的号召,并推广了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这是我国的主动作为,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出于深刻的生态发展考量作出的科学选择。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护的每一个生态议题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和妥善处理的。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也是民心所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迫切、发展潜力巨大,但地理条件复杂,生态建设不受重视。“绿色丝绸之路”契合沿线各国发展的根本需要,用最小的生态代价建设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来推动经济增长。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就如同来自东方的春风,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撒下绿色发展的种子。这一粒粒种子,又带来了怎样的力量?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
“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林业政策沟通深化之路。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中国绿色林业合作的代表,已与56个“带路”国家签署了双边林业合作协议,并定期召开双边林业工作组会议。深耕区域林业合作,建立了中国-中东欧林业合作协调机制、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中国-大中亚地区林业部长级会议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
“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林业项目援助建设之路。国家林草局利用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等,在柬埔寨建设珍贵树种繁育中心,在老挝开展亚洲象跨境种群调查与监测,在泰国、越南进行油茶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在蒙古开展戈壁熊保护等,用经验、技术和人才支持“带路”国家生态环境改善。
“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之路。目前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大中型林业投资合作项目有近200个,投资近32亿美元,涉及森林资源培育、木材和林产品加工、林业机械等领域,为东道国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积极推动了与印尼等国的木材合法性互认体系建设,推进各国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互认互通。
“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林业执法联络合作之路。国家林草局与欧盟、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签署了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的合作备忘录,积极参与APEC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专家组机制、中欧森林执法与行政管理双边协调机制,严厉打击了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打击了包括虎、豹、象、犀牛等濒危物种在内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连续几年对非洲和“带路”国家的中资企业和出境公民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
“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林业从业者民心相通之路。2012年以来,国家林草局为包括“带路”国家在内的106个发展中国家培训林业管理与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内容涉及湿地保护与修复、木材贸易发展战略、森林景观恢复与农村减贫等,同时赴印尼、泰国等国,对林业企业境外投资开展了培训和宣传。
林业国际合作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探路人和先驱者,给“一带一路”合作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了一幅互联互通的绿色版图。
但当今世界形势变幻莫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林业国际合作快速发展势头,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建设好“绿色丝绸之路”,是我们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首先,要稳住林业基本盘。我国与亚洲国家生态环境状况相似,林业关联性高,要继续利用好澜湄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和亚洲合作资金等既有机制和资金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对接,推动林业项目按计划稳步实施,保持人员交流和信息共享,保证项目实施成果惠及多方,服务好我国外交大局和“六稳”“六保”工作。
其次,要开拓林业新局面。积极利用线上会议、邮件等加强与各国交流,摸清“带路”国家生态资源本底和生态建设需求,分析可能产生的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与沿线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和地区,结合国土绿化行动重大工程,扩大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构建绿色生态走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近七年,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绿色作为“一带一路”的亮丽发展之色,体现了发展价值观的转变,彰显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只要我们携手大力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让经济协作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新丝绸之路”上的诗和远方不是梦,一幅美美与共的新画卷必将在全世界铺开。(国际司 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