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 精准脱贫奔向小康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21-01-11 来源: 《绿色党建》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 精准脱贫奔向小康路

——对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推进造林绿化扶贫的认识与思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月11日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始终念兹在兹,多次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9年底的0.6%,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了,尤其是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常常说穷山恶水、积重难返,现在到处是绿水青山、生机盎然。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总体上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全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这些地方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指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也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造林绿化是生态扶贫的一项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种下的是树苗,收获的是希望。

  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林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安排贫困群众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分享生态建设红利

  国家组织实施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将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作为重要绩效评价指标,将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向贫困人口集中、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重点工程造林,增加他们的劳务性收入。2018年以来,全国超三分之二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其中安排退耕还林近3000万亩,占全国总任务量的81%,共安排贫困地区中央林业资金379.34亿元。

  以长江、珠江、沿海、太行山重点防护林工程为例,300余个贫困县纳入工程建设范围予以重点支持。“十三五”以来,隆林县、咸宁县、宁蒗县等10个未脱帽贫困县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重点工程建设资金5690万元,安排营造林任务11.38万亩。其中,国家林草局对口帮扶的广西龙胜县、罗城县,贵州独山县、荔波县4个贫困县安排资金1235万元,完成营造林任务2.47万亩。

  为有效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造林工程,将红利直接交到贫困户手中,很多地方探索创新工程实施机制。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造林合作社刚完成了3000亩荒山造林任务,又接到了美丽乡村绿化工程。这个造林合作社主要由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组成。村民参与造林,可分享工程总价的10%;同时发展沙棘、皂角等特色经济林,一户每年收入可过万元。“政府花钱买林子,农民栽树挣票子”这句话在当地成了顺口溜。

  2017年-2019年,山西58个贫困县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名,累计造林820多万亩。这种“合作社+造林+贫困户”模式,将造林项目由过去的招标制改为议标制,由专业队实施改为合作社实施,贫困县造林任务全部安排给合作社。造林扶贫合作社通过自主购买树苗,在政府指定的区域植树造林和管护,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回收,合作社和社员继续获得劳务收益和分红收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对山西组建造林合作社进行脱贫攻坚,实现山川绿百姓富的思路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020年春季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开不了工,许多原本准备外出务工的人们无法出门。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动员当地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近更多承担造林绿化任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春季造林的影响。

  实践证明,通过深入开展造林绿化,组织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保证贫困群众长期有活干、年年有收益,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二、植树造林打造绿水青山,推动自然财富变成经济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民共识,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长期不懈的造林绿化为老百姓打造了青山绿水,培育了摇钱树、发财树。

  2019年,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龙塘苗寨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得知这个消息的乡亲们都喜笑颜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雷山县林业局发动全县各村开展荒山造林,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有时领到树苗种慢了担心枯萎坏掉,大家就把树苗放进自己的田里小心养护。2007年,村里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让这个森林覆盖率原本就高的村庄更加郁郁葱葱。一代代龙塘苗寨人守护的自然资源,如今也为当地带来了发展机遇。

  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许多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的村子,成立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森林宾馆、乡村超市、林果采摘园,增收路子更多了。截至目前,已认定国家森林乡村7586个,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贫困户达35万户,年户均增收3500元。

  “一村万树”种出美丽经济。2017年,衢州市柯城区率先发起“一村万树”新型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一经推出,反响很好,到2019年12月,已有185家企业、600多位个人出资认购,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

  “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就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等对“一村万树”进行天使投资,在有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认购一定数量的珍贵、彩色树木资产包,并享受约定时限期满后的资产处置权。2017年-2019年,柯城区共有106个村开展“一村万树”行动,种植苗木101万余株,共盘活闲置农村土地10000余亩。

  这些生态产业的发展表明,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治理,系统修复乡村生态,把当地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融合,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碳汇交易“点绿成金”,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功能服务。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于减排。

  贵州省盘州市保基乡冷风村贫困户李小胜第一次听到“森林碳汇”这个新名词时,一度感到遥远而又陌生。帮扶干部告诉他,多种树空气好,把树保护好就能赚钱。2020年,李小胜家里的450株树全部实现碳汇售出,收入增加了1350元。

  贵州省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从2018年开始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林木进行筛选、编号、拍照,科学测算碳汇量,再上传到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以每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产品,面向全社会致力低碳发展的个人、单位和团体进行销售。每棵树每年的碳汇价格为3元,开发一次可连续售卖6年。“卖碳”资金全部进入贫困户个人账户,成为贫困户实实在在的收入。贵州省已开发碳汇树木86万株,累计出售碳汇227万元,惠及贫困户1689家,户均增收1344元。

  不仅是贵州省,国内一些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都开始探索林业碳汇交易。福建省自2016年建立碳市场以来,已成交碳汇量245.11万吨,成交额3734.32万元。广东省积极探索碳普惠核证减排机制,成交量70多万吨,成交金额1600多万元,改善了当地77个省定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这些地方通过造林绿化开展碳汇交易的成功案例,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实写照。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小会议室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完善。15年来,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是所有国土绿化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新时代的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让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宜居,让子孙后代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坝林场、蚂蚁森林等实践证明,造林绿化是实现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有效途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保生态、促增收,以“绿”生“金”,这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必能行稳致远。(生态司 沈佳烨)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