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司长闫振解读《“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与森林质量提升息息相关。今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近日,记者就《规划》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司长闫振。
记者: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政策环境如何?
闫振: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根本举措,是培育木材战略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选择。
当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条件十分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把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启动森林质量提升试点。国家林业局把森林提质增效摆在突出位置,将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作为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和主攻方向。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生产要素加快向森林经营领域汇集。
近年来,我国积极跟踪并主动融入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开展了多项试点示范建设,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区域和省级森林抚育技术规程,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分别在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创建了一些技术模式,并在经营实践中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每年全国森林抚育800万公顷,抚育后的林分年生长量明显提高、林木品质显著改善。同时,我国现有中幼龄林1.06亿公顷,其中急需抚育的近5500万公顷,全国43%的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不足林地生产潜力的20%,仅有31%的森林生产潜力超过50%,森林提质潜力巨大。
记者:“十三五”期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目标是什么?
闫振:“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坚持目标引领、示范推动,分区、分类、因林施策,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学经营人工林、复壮更新灌木林,完善政策支撑机制,创新经营技术模式,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功能完备、效益递增”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各级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抚育4000万公顷,退化林修复1000万公顷。到2020年,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95立方米、年均生长量超过4.8立方米。混交林面积比例超过45%,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面积比例超过15%。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
按照自然条件、森林类型、质量状况和主体功能相似的原则,《规划》将全国森林质量提升划分为长江、南方、中部、京津冀、西北、东北6个片区,各个片区有森林质量提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
记者:林业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森林质量全面提升?
闫振:一是推进优先区域森林质量提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以及“两屏三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集中连片建成高质量生态防护林(带、网)。南方丘陵山地,重点增强森林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堤岸防护等生态功能。东北森林带,重点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北方防沙带,重点增强森林防风固沙、绿洲防护等生态功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区,重点增强森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重点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大江大河干流和源头,重点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面源污染等生态功能。着力扩大环京津冀森林生态容量,修复北方森林御沙阻沙功能,健全大江大河绿色廊道,筑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的生态屏障。
二是分类实施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国有林区严格保护天然林,重点培育长周期、多目标的复层异龄混交兼用林。国有林场以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线,重点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优质良材,打造优美森林景观。集体林以提高林农收益为重心,将抚育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推进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大力推行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先锋树种与演替后期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发展以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深根系树种、演替后期树种为建群种的混交林,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保持森林恒续覆盖,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不断增强森林综合效能。
三是建立健全森林质量提升制度。按照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和严格管护森林资源的要求,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制度,深化森林经营管理改革,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创新示范森林质量提升技术。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组织实施重大林业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科技支撑。按照多功能全周期经营理念,建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森林质量提升管理平台。
记者:在示范建设方面将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闫振:“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地处国家生态的骨架,生态区位重要、水热条件较好、森林质量亟待提升、生态资源增长潜力大、支撑能力强的1178个县(市、区、旗)和森工局,实施一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示范项目。
示范项目将按照地理位置相近原则,以地理区为单元,规划21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区域工程、55个示范项目,突出全面保护、科学经营、系统修复。实行区域集中、政策组合、资金整合,使森林质量提升的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更加聚焦、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99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保育969万公顷、人工林经营965万公顷、灌木林复壮更新60万公顷。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投资、地方筹措、金融贷款和企业投资等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解决。
记者:如何确保《规划》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闫振: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新时代的中国林业要更好地发挥多产品、多功能、多效益优势,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所以,要通过实施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让林业从“绿起来”到“好起来”,再到“强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具体将从五个方面强化保障措施。一是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推进,并将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相关生态责任评估的重要指标。各级林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强森林经理、森林培育等学科建设及乡镇林业工作站、林场等基层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训制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管理和技术双重责任制,通过责任精准、服务精准、技术精准,实现森林精准提质增效。三是完善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中央和各级地方公共财政、经营主体共同筹资的工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贷款支持力度,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投资林业,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林权抵质押贷款制度。四是推行项目化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管理、契约式管理、全周期管理和工程监理制、报账制,实施工程成本效益核算、绩效评价、环境评价、竣工验收等新型项目管理方式,推进投资预算编制与执行反馈统筹。五是积极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抓好政策解读,大力宣传报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钰)